读贾平凹的《秦腔》有感

作者: 腊梅5朵 | 来源:发表于2024-02-29 07:04 被阅读0次

    几年前我已读过《秦腔》,春节期间再次拜读,仍然感到值得一读。

    《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故事,小说以“我”的视角,把山沟里清风街的每条巷子、每一个人的声音、狗吠鸡鸣以及山峁沟壑之上的云卷云舒和阴晴圆缺等,浓缩在一个个故事当中,娓娓道来。

    尽管这个“我”身有残缺,不时会有癫痫发作,但作为一个闲人,可以到处溜达,到处打听,对啥都感兴趣,让读者跟着他的眼睛,洞察清风街的是是非非、家长里短和悲欢离合,深入众多普通小人物的心里,把每个角色的性格刻画得鲜明逼真。

    这里的人粗犷淳朴,他们不少的方言有点粗俗,但确实听起来很地道很熟悉很真实,他们吃的饭、做的事,相互间的纠葛和恩怨,红白喜事的礼节和纷繁冗长的路数,还有那些秦腔剧目的名字,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或亲眼目睹,或屡屡听到。

    小说里人物比较多,怕张冠李戴,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我就手画一张人物关系图,随着故事的深入,人物关系便逐渐清晰起来。

    书中描写的大多是鸡零狗碎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勾勒出了社会转型对农村的冲击,揭示了农民关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土地、干部、道德、婚姻观、养老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精神追求上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的写法虚虚实实,手法娴熟,秦腔是一条线索,却不仅仅写秦腔,“我”的想法荒诞而怪异,却因为身份特殊,让人不感到一点唐突和虚无缥缈。

    作品直面农村现实,引发人们对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影响深远。书中白雪是秦腔艺术的传承者,因女儿天生缺陷、秦腔艺术走向没落,丈夫夏风义无反顾奔向城市,她只好留守照顾公婆,并和下放的艺术团到乡间唱大戏。

    夏风是夏家的骄傲,是省城闻名的作家,也是走出农村的成功典范,他极力劝说妻子白雪放弃秦腔到大城市生活,而白雪选择了衰败的秦腔,两人走向殊途。

    细细读来,作者要刻画的主角其实是夏家的两位老人:夏天义(曾经的老支书)和夏天智(秦腔艺术爱好者)。夏天义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看不惯纷纷抛弃土地流浪到城市的新农民,一心想把未能完成的垦荒任务完成,最后因塌方被埋葬在土地里。村民找不到遗体,在开垦的地上立了一块碑,纪念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农民。

    夏天智一生沉浸于画秦腔脸谱和听秦腔,他把白雪视作秦腔的精神符号,当儿子与白雪离婚后,他坚决不让儿子再进家门,直到去世。

    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的陕西俚语,读起来非常亲切,那些简单而又土气的语言,可以找到很多古文的词汇,这其实是失落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乡土中的坚持,土的味道,就是文明的气息。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即使在城市里小有成就,回到乡土,他还是要脱掉城市人的面子去和乡人打交道,否则敏感而又骄傲的农民会投以鄙视,既然不能脱离了农民的根本,他索性以农民的语言来写农民,于是大量运用短句短语,大段大段地描写鸡零狗碎的琐事,感觉尘土飞扬、一地鸡毛,读起来有点累,其实是作者刻意为之。书中还插叙了很多手绘秦腔曲谱,它们是老农的自言自语,是艺人的低声吟唱。

    “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这句话大概是对本书的一个总结。小说描述着平淡无奇的乡村景致,以白描的方式叙写,情节没有跌宕起伏,但看完之后却让人回味无穷。全书充满了愁闷的气息,读来让人郁结,这其实正是那段艰难时期的印记。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民对社会急速变化无所适从,从土地脱离出来没有找到方向,老一辈舍不得土地,新一辈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彷徨。传统的文化在没落,但也在挣扎,想留住根,但潮流奔去,归于黄土。

    掩卷只能一声叹息。城市里的霓虹照亮了夜空,一批批年轻人奔向城市,虽无根无基但誓死不回;还有那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大片大片的荒草掩盖,《秦腔》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忧患,对农村和农民的悲天悯人,即使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但留在历史的进程中,久久不能散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贾平凹的《秦腔》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df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