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奕欢
一.
从什么时候起忽然开始在意年龄了呢?
大概是看着身边的人都开始循序渐进地把生活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模式,又或者是在某一天,生活突然给你抛出很多人生走向的选择题等着你去抉择。
面临毕业,是继续考研深造还是直接毕业工作?
人生伴侣的决定,是妥协接受世俗的安排还是再等几年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对的人?
未来职业的规划,是回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此扎根,还是到大城市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那些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才恍然意识到每个阶段的责任和尴尬,以及自身状态未能与野心匹配的局限,人生的紧张感一下子席卷而来。
实不相瞒的说,我从二十岁之后,就有了对年龄的紧张感。尤其是近两年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龄人从旧的生活状态脱离,建构在这个社会里新的身份角色时,经常会有一种怕来不及的仓促和恐慌,甚至有时候羞于谈论自己的年龄以及自身年龄赋予的责任。
很多变化都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不停下来仔细观摩一下周遭,都不知道自己的屏障在哪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察到这些变化?
和同龄人聊天的话题,渐渐地从恋爱话题变成了婚姻讨论。与初高中同学聚会,以往餐桌上谈笑风生的日常琐事,也变成了诸如此类沉重的问题:“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啊?还打算考研吗?实习工作找好了吗?”
好多东西来的太过突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人生一系列的难题就接踵而至。
二.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哪个阶段?
是三十而立?还是四十不惑?
都说人的翻新和重塑是以七年这个时间段为尺度计量,每一个七年,都要慎重对待,慎重选择。
那么,我们最应该把控的七年是哪个阶段呢?
看knowYourself的《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说我们一生中最困难且关键的七年是18岁到25岁。
这个时期我们刚好处于成年初显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在成年人世界的边缘挣扎,很多东西都是混乱复杂的。要做出很多不确定的抉择和承诺,也会在这个时段经历很多失望、挣扎和难过。
正在这个阶段摸索的我,也是深有感触,人生的触礁在此刻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自我本身未能自我成型,也没能找到恰当的角色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脱离了青春期的束缚,可以拥有一部分独立掌握生活的自由和选择,但在物质上还未能自我买单。
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年,精神上是自由独立了,但在物质上的消费有时仍需要父母救济自己。在面对一些难题时,心智上对问题思考并处理的能力终究不够成熟。
用knowyourself的话来形容:这是一种半自治的状态,过着一种独立生活以及继续依赖父母两方面状态混合一起的生活。
而最让人难过的是,学业、工作、爱情,这些或大或小等着去解答的问题,都充满着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和难测性。
很多界限还不清楚,对社会的生存规则和秩序了解甚少,对自身的业力也不够透彻分明。
世界观一次次被冲击和重塑,过去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经验要被重新整合,然后以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解析自我,去探索更切合实际的方法论,建构与这个社会不矛盾不冲突不对立的价值观。
三.
心理学家keniston这样来描述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引用自书《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时代给予的机会,也拥有往上攀登的热情,但又很容易因为一些局限和失败而坠落。自身的裂缝终究是撑不起自己的欲望和野心,走在人潮之中,稍显尴尬。
前段时间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聊起各自的状态,也是感慨颇多,觉得二十多岁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挫败的年龄。
迷茫、焦虑、孤独、失落、绝望,这些负面的情绪很容易因为因为一点小事脆弱,放大崩溃。
看世界很大,当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央,始终不知道怎么选择,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华配不上理想,学的专业和兴趣又相差甚远。
学业、工作、爱情等,没有一个是可以握在手里踏踏实实把控的,都需要自己努力探索构筑根基,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又小心翼翼,生怕稍不留神就被踢局淘汰。
四.
那么,在这混乱的七年,我们该如何度过呢?
采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书中的观点,这个阶段我们最应该完成的是自我身份的探索,它们分别是:爱、工作、价值观。
从我自己的角度理解,设立期望中的人设,翻新重启自己,去尽可能多领域多方位挖掘自身的潜能,建立自己更深刻实际的思想体系,以更深远的目光理解什么是爱,工作,价值观。
爱:二十多岁的爱情是一种长久归属情感的选择,它追求更多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和物质上的实际考虑,而不是凭个人感觉判断的欣赏和喜欢。这个阶段可以多去经历,不要害怕伤痛和别离,体验过一定程度的悲伤,我们才能清楚自己未来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生活。
工作:这个阶段是最恐慌受挫的,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自我真实的情感,从一定程度上说,选择一种工作也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趁着在社会的角色还未定型之前,拼命经历,持续不断的试错。年轻时的试错,就是在积累经验,总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价值观:增强对社会的敏感性,客观理性的去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构筑平和包容开阔的心态,去不断修正自己。如果可以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那就尽可能的多读书吧,更高层次的教育,会让我们更体贴的学着怎样考量这个世界。
总而言之,能排解18岁到25岁难过的事情,最实际的策略就是,持续增添砖瓦,学习、思考、读书、体验、试错、折腾、打磨。
(PS:看书时的一些小感受以及不够成熟的思考方法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