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匿名》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读完,上部岔开之后去读了另一本书来调节语感,再接续读下部。也间歇性地读一些轻松的文字。
王安忆这本最新的长篇小说,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可谓精彩,语言、情境、结构、文字、意象、人性、天性……都可反刍出特别的意味,但阅读体验却很难带来趣味,相反,它甚至称得上折磨。
王安忆这一代作家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我无法想象他们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这么些宏大的作品。西方的名著也都很宏大、志趣高远、流芳百世;但是在本国,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没有被定义为名著。莫言好像也没有。或许因为他们都还活着。
印象中的王安忆一直停留在《长恨歌》时代,后来我读过《月色撩人》、《启蒙时代》、《天香》。《长恨歌》和《天香》都达到了期望的高度,秉承相似的动人,因而对王安忆,心里奠定了不俗的评价,有别于「名著」,撇开「海派作家」的标签,是在后革命时代里挣脱种种意识形态的坚毅女性形象。
如今的王安忆年华渐老,身居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关怀整个华语文学界,始终坚持小说创作。在今天,纯文学式微,「小说」可被发掘的意义仿佛在过去几十年里都被挖光了,只剩下「小说」自身可能性的拓展。
《匿名》恐怕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生产出的一部小说。它不写时代、不写女性、不写现实与人性,你根本把握不到她究竟在写什么。封底上写:「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她写隐喻么?「隐喻」从来都不是被写出来的,是写作中的偶得;「隐喻」不成其为主题,而是一种技法、象征意义上的建构与延伸。
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有趣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既无法通过梳理情节来理解它,也很难从侧面打入文本内部。文字构筑了太多弯弯绕绕、层层叠叠、虚虚实实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小说所刻画的主角从故事一开始就进入「匿名」的状态而存在,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也频频崩溃,落入匿名无我的绝境。
这个绝境,是小说人物在小说境遇中的绝境,是读者在解读方式上的绝境,也是作者在时代大环境下的绝境。我还没有读完这部小说,接近尾声,已放弃阅读意义上的理解。这些弯弯绕绕、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我无法想象作者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铺设出这么复杂幽微的障碍与陷阱,竟贯穿全本,山重水复。
<br />
<br />
(完)
<br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