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味蕾:一村一味一乡愁

作者: 东篱诗情 | 来源:发表于2023-01-07 11:33 被阅读0次

    一直都喜欢各种美食,除了辣味舌尖无法品味其美,酸甜苦咸,只要调味得当,都是我舌尖的美味。可惜天赋有限,手艺有限,也疏于懒散,厨艺其实登不了大雅之堂。不过好在还有各种美食节目、美食书籍聊以自慰。

    聊吃的各位饕餮盛宴的大家,古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圣人;随遇而安贫困交加中自创各种美食的苏轼;游遍山河,尝尽了各地的美食,把自己吃过的食物还编写成了《随园食单》的袁枚;还有张岱、李渔……今人也特别喜欢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各种美食散文(让读者感觉风味近在眼前的同时,且汪曾祺自己也是烧的一手好菜),还有蔡澜叹名菜、蔡澜旅行食记,一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处处彰显他的及时行乐……主张“君子远庖厨”的文人雅士骚客挡不住美食诱惑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于是有了一夜成名爆红、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大地上一村一味都完美呈现、演绎,流口水的同时,也打开了味觉记忆的阀门:家园乡愁情怀与团圆的期盼!这本《非遗美食——梅州客家味道的前世今生》可以说也是两者的融合。里面有骑楼老街的味道;及第汤的寓意追求;迁徙团圆的期盼……书中有约75种的梅州非遗美食去诉说梅州客家这个城市的故事。

    六县一区的美食

    梅州,古称嘉应州,本地居民原主要有畲族人,后南迁自中原的汉人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成为客家人聚居地区,中原的饮食习惯因地理环境位置的变化,也改变了不少,既有当地畲族饮食习惯特色,又留存有中原文化延续,两者融合,形成了较为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就像作者所说:“客家”这支独特民系在求生求变的过程中生存智慧的一种味觉体现,它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里发生的,并在特定的生态环境里发展着的一种地方菜肴体系。”

    古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客家菜的食材和客家人居住的环境密不可分,大量的树根草叶都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像炎热夏天大家都喜欢的仙人板、艾粄……

    这些就地取材的美食,让从中原迁徙到来的客家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在大山里克服瘴气湿毒,进而调养身体。

    传统文化客家菜以“咸、烧、肥”出名,“咸”是入味、味道足;“烧”是烫、热;“肥”浓郁、脂香汁厚。烹饪技巧以“炒、焖、酿、汆、扣、蒸、煲、焗、腌”为主,对于想“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去探美食的人,此书确实不错,它专门挑选了当地客家风味十足的客家美食,很多都是已经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美食,所以,可以按图索骥去品尝,甚至去亲手照着方式去制作。

    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家门口的美食我竟然都漏掉了,回去后无论如何都要去找来品品才行。

    今天的客家文化,已是融合了所经路径的习俗和文化,而不是一千多年前那纯粹的中原汉文化了,融合成为饮食最大特色——就地取材,有什么吃什么,这点颇像我兴致所至的下厨风格——或是心情不爽,需要美食的蕴藉;或是心情舒畅,邀三五好友小聚,但在我大显身手动手之前要问吃什么,我是无法回答的,只有到了菜市场里,看到了什么,一眼看去,有什么新鲜的喜欢食材,好,就你了,至于局限的地方就在于我的手艺有限,所以多会量力而行选择自己能做的,毕竟还是要“进口”的!所以,尊重客人,除非有专门交代我不能吃什么外,其他的就交给菜市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迁徙的味蕾:一村一味一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ne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