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点评:
文章情真意深。表达了晚辈对祖辈苦难生活的理解同情;表达了对父辈创业艰辛的深味与知足;对家族际遇多变,家道中落的痛苦与失落;对自己祖先的追思与缅怀;对自己的警醒与自勉;对国家的祝愿与期许。丰富,丰厚。
文章叙述简洁,条理清晰。结构紧凑,首尾呼应。文题优美,富有诗意。以诗句开头,又与诗句结尾,首尾呼应,圆合。选择杏花,水烟,素衣,风尘,清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优美,又符合追思。虽然家族历史苦难,但文章情感真切,意境优美,富有书卷气味,是一篇好作文。
掇拾杏瓣近故亲 高一(10)班 罗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03650/9cf161d6b1f3e952.jpg)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又值雨打杏花际,艾香满堂时,清明雨纷纷,路上欲断魂。余拾一杏瓣置于手心,示之于吾父,其无意携余共渡彼岸桥。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正如父亲讲述于我的,即爷爷曾讲述于父亲的一样——我的高祖父(我爷爷的爷爷)尝为地主,如今划分为村的我家附近地带,曾一度归我高祖父所有,还买下了几条街,当时在那片可算得上小有名气……适时我打断了一下讲述,向父亲询问高祖父生于何时,逝于何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吧”具体的连你爷爷都尚不太可记起,逝于一九四几年,当时大伙儿都支持打地主,可事实上,你高祖父早已将田地分于众农民,也没干啥坏事……父亲答道。
我看见那泪水在父亲眼里打转,正想安慰,父亲又哽咽着说:“他老人家倒是有个遗憾……没见着咱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我欲言又止,思绪翻腾于心:高祖父,您在彼岸可否看见今日日益强大的中国雄师般屹立在世界东方?
父亲内心稍作平静后,继续娓娓道来,带我走进了素未谋面的曾祖父(我爷爷的父亲)的生平。
生于甲午中日战争,逝于“大跃进”的曾祖父大部分时期是在我高祖父爱护之下的,毕竟那时我们家有着自家大院。讲到“大院”我眼前一亮,虽未亲眼见过,但脑海里涌现的尽是些气派的画面,好生羡意。
他是个教书先生,满怀赤诚爱国情谊,国民党那时在各家抓壮丁上前线打仗,爷爷的叔叔(曾祖父 的弟弟)被盯上了,为了保全年尚轻的弟弟,他们交换了身份——弟弟去教书,哥哥上前线,就这样我的曾祖父便有幸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谁料弹火无眼,他的双腿被炸伤了,再也没站起来过(是高祖父重金请人将曾祖父运回来的,那时家道尚未中落)。
“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高祖父过世后,家道中落,因他是地主的儿子且残疾,众人嘲讽他也不给他事做,最后竟饿死了,在爷爷14岁那一年。
爷爷因此有着非同常人的人生遭遇。三岁丧母后,曾祖父再娶了个女人,即爷爷的继母,她生了个女儿。在曾祖父离世后,爷爷肩负了太多责任,他去干活养活妹妹和继母。
1958年,“大跃进”中,爷爷腿被打伤了,幸运的是他还可以行走。自那之后,继母便改嫁到了城里,他带着妹妹,照顾妹妹,那个继父人还不错,两人长大不必愁。
1997年,继父、继母相继过世,他开始真正一个人照顾妹妹,与妹妹相依为命。不幸,14年的除夕,妹妹病逝了。
“爸,你怎么不讲了?”我满脸疑惑。“傻姑娘,我的陈年旧事你不是听过几遍了吗?父亲笑着。
是啊,父亲在外打工24年,如今能有房有车,日常家人吃穿无虑,还能旅旅游,也算是先苦后甜的奋斗精神,不要走他走的路,我已能体会到他几十年来的痛苦。
尤其荣幸见那时在院里的杏花,但今日这番交谈让我离故亲更近了一步。我将杏瓣放回了树下的泥土上,用意念传给它历史的情思,先辈的情怀,愿它化作春泥孕育来年的杏花时,能又让我忆起这满是历史痕迹,受益匪浅的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谨以此文献给逝者们,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奋发,愿国家富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03650/20dd2b35195d58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