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寝室媳灯后,打开收音机,夜里,总有一个好声音陪伴着我,直到慢慢睡去。那一段时光,那样的好声音给了我温润,给我了希翼,给我了成长。
著名作家曹文轩曾说,阅读是最优美、最值得赞美的姿态。如今,合上书本,打开手机,只一首诗的聆听,也能给一天疲惫的身心拂去尘埃。
不知不觉,在宇彤老师的声音打卡群,已渡过了两个21天。每天早上的晨练,听老师的示范,然后揣摩、模仿、回听、纠正。美好的一天,从探寻好声音开始。
第二期打卡即将结束,有些许感悟,写下来愿与小伙伴们共勉!
仅是模仿,等于徒劳
基本功是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的基础。武术如此,舞蹈如此,杂技如此,发声亦如此。科学用声,规范吐字,向来都是练就好声音的标准。
经过两期期练习,作为一个南方人特有的方言口音终于有所改善。在第一期完全没办法读好的l、n基本能够读正确;向来卷翘舌不分的我,建立起了区分卷翘舌的意识。
也明白了:强调一个词、字,不一定只是用重音,还可以降调,拖长,声音突然变小,语速放慢,都可以实现。
一次次模仿老师的发音,学老师是怎样停顿、怎样转折、怎样处理文章中的情感。但无论如何,始终差之千里,为什么?就是因为基本功不够啊!
所以仅仅是靠模仿,只能是徒劳,还得稳扎稳打的练好基本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这一期的打卡材料中有两个难度很大的绕口令:
第一个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第二个
调到敌岛打特盗,
特盗太叼投短刀。
挡推顶打短刀掉,
踏盗得刀盗打倒。
练练嘴皮子,对于一个想要很好掌握自己声音的人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练嘴皮子看似很简单,只要不懒动动嘴就能完成。
其实无形中锻炼了你的唇齿牙喉,锻炼了你的气息,锻炼了你记忆力,锻炼了你的表现力,锻炼你的注意力。
听着老师读起来极其轻松,自己一读,根本就是唇舌纠缠,瞬间觉得自己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是菜鸟,需要每天做口舌软体操。
气随情动,声随情走
关于这一点感悟,有两次印象深刻的打卡点评。一次是打宇彤老师说声音没有下沉,听着声音是飘的;另一次是点评官大柚子说需要体会气断情不断。
一直以来,唱歌也好,朗读也好,我是不缺乏情感的。在第二期练习中,我体会到感情的表达,往往用情不必太深,表达不可太重,反之,则过犹不及。
关键在于对情绪的把握,情带气、气推声、声表情。
画面感,很关键
我们朗读一篇文章,要去找到这篇文章的场景,怎么找呢?脑补。不是对着空气,而是将自己置身于场景中,仿佛此刻你就置身此情此景中。
我记得有一天的打卡材料是《黑大嫂》,挺有趣儿,想象着自己拿着棍儿从煤堆里捅着找孩子,练着练着就读出了画面感。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重复,既没有读得字正腔圆,也没有读得感人肺腑。那么就算读上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见得别人愿意听。
朗读需要的是走心。怎么做到走心呢?首先需要明白文章的意思,明白读的是什么。其次需要明白哪里应该停顿,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引人入胜。最后需要投入,需要融入你所读的文章的意境中,读的时候你的脑袋里一定要有画面感,当朗读者脑袋里有画面感的时候,听众也会跟着有画面感,会激起听众无限的想象。
好的朗读就是一种音乐,带给听众享受。
同行者,路更长
21天打卡群是一个正能量的社群,在这里,你不用担心受讽刺,被嘲笑,不用担心自己不长进,只管按照老师说的去练。
你的每一次练声,都会被点评;你的每一天进步,都会被看见;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被肯定。
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找到一路同行者,就不再孤单。你就是你,成不了宇彤老师,但却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听听老师怎么读,再听听自己读得如何,有对比,有进步,学会做自己的听众,You are the only one。
我读,故我在,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那个传递美好声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