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全文)
学习时间: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
【概述】
调经论篇调经即调治经络。
本篇内容,说明了经络是气血运行和沟通脏腑内外的道路,
邪气可以由经络传入脏腑或传出体表,所以治疗上要调治经络;
并且讨论了运用针刺治疗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病变的原理、症状和补泻手法,所以名《调经论篇》。
本篇名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原文1】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
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译文1】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
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你要问哪一种呢?
黄帝道:希望都听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有余和不足,
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
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原文2】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1,三百六十五节2,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是故守经隧焉3。
【注释2】
1十六部:指手足十二经脉,二脉,一督脉,一任脉。
2三百六十五节:指人的全身关节。
3经隧:经脉流行之道。
【译文2】
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
现在,夫子您只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
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生成人的形体。
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而形成了人的身体五脏。
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脉之间,从而运行血气。
如果血气不调和,就会变化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诊断治疗,要以经脉作为根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