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阅读时间大约14分钟 💪
本系列是戴维·迈尔斯所著《社会心理学》(中文第十一版)的读书笔记
一、全书大纲(目录)
图1《社会心理学》全书目录二、第一章大纲
图2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主要结构三、第一章读书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
更确切的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
主要包括:
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觉知自我和他人、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所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文化、从众的压力、说服、群体。
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与亲密关系、帮助。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社会学相比社会心理学更侧重于用实验的方法对个体进行研究,与人格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较少,而侧重于研究不同个体之间如何相互看待和彼此影响。
社会心理学仍是一门新兴学科,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不过是在一个世纪之前才问世,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在 1900 年前后才出版发行,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心理学才有了现在的雏形,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像现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学科,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在亚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是印度,接下来是中国香港和日本,近年来发展到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
二、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
客观现实确实存在,但我们观察时总是带着信念和价值观的有色眼镜。
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危险
直觉的力量很强大,但直觉也很危险。举例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想起各种例子的难易程度,这一过程大多数时候是自动完成的。
比如,经过了 9·11 事件,很多美国民众总会想起飞机失事的画面。如此一来,许多人对于飞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驾驶汽车的恐惧,并且许多人为了避免飞行的危险而情愿长距离地驾车(然,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美国自2005年至2007年的飞行安全程度是汽车的230倍) ✈️>🚘
我们的社会直觉因其难以言喻的影响力和危险性而值得注意。在多数情景中,「快捷省力」的直觉型判断方式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但在另一些情景中,当准确性变得重要时——正如当我们需要担心某件事,合理使用我们的资源时——我们最好用批判性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我们的直觉和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力量很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我们的文化有助于定义我们的情景。例如,我们对机敏、坦诚和着装的标准随文化不同而变化。你是侃侃而谈还是沉默寡言,不修边幅还是一板一眼,部分源于你的文化或种族。
你是更关注自己——个人的需要、愿望和道德,还是更关注你的家庭、宗族和公共团体,这取决于你受现代西方个人主义影响的程度。
关系,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也只能在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人是非常多样的,每个人都不同。面对“监禁”这件事,有人会去复仇,有人选择原谅。
社会行为有其生物性基础
社会排斥会令我们的血压升高,而社会支持却会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我们是生理-心理-社会的有机体。我们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心理学家要从这些不同的水平研究人类行为的原因。
你知道,基因总是很自私的。
社会心理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完全是关乎生活的——你的信念、你的态度、你的社会关系。
三、人类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心理学的方式
价值观会对社会心理学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价值观不仅因时代不同,也因文化而不同。
注意这个时间线:
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主义肆虐欧洲,于是便兴起了研究偏见的热潮。
20世纪50年代,模仿风潮以及排斥异见的现象推进了我们对服从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暴力与犯罪率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攻击性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掀起了有关性别和性别歧视的研究。
20世界80年代,兴起了对军备竞赛的心理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早期的研究重点则转向了人们如何面对文化多样性、种族多样性,以及如何面对不同的性取向。
最后,价值观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它是社会心理学分析的对象。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改变,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态度与行为的。然而,所有这些都无法告诉我们何种价值观是“正确”的。
图3 不同科学提供不同的视角价值观间接影响社会心理学的方式
科学存在主观性的一面
现在科学家与哲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科学并非是全然客观的。
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被我们的预期所左右,这种倾向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基本事实。
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或来自于同一个文化,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通常来说不会收到挑战。
社会心理学家贾逊认为,一些进步的社会心理学家有时感到自己在被迫否认群体差异,并且假定群体差异的刻板印象源于种族偏见而非现实。
指导我们行为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我们构建的社会现实。
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
我们的理解中暗含了心理学的非客观性,心理学家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们的理论和判断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到某个个体时,往往把他们归为成熟或者不成熟,适应良好或者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他们可能感觉自己是在陈述某种事实,其实他们却在做价值判断。
1.定义美好生活
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对最好的生活方式的看法。例如: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因对那些自我实现人群的精确描述而享有盛名,自我实现的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安全和归属感需要、自尊需要之后,进一步上升至寻求实现人类的潜能。
他描述了一些个体,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和爱莲娜·罗斯福,很少有读者注意到马斯洛同时受到他本人价值观的影响,而选择加入他所描述的那一类自我实现的群体,对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即自发、自主、充满神秘感以及其他的特征,其实反映了马斯洛个人价值观。
如果他以其他著名的人物为出发点,例如拿破仑、亚历山大和洛克菲勒,这样一来,他的自我实现人格的描述可能就与现在大相径庭了。
2. 专业建议
专业心理学家并不回答何为终极道德义务、何为生活的目的与方向,以及什么是生活的意义这些问题。
3. 概念形成
就像我们算命,同一个结果,给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4. 贴标签
我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为“洗脑”。
我们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为“性变态”。
价值观隐含于我们对心理健康的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对有关生活的心理学建议中,隐含于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心理标签之中。在整本书中,作者将会展示更多有关隐含价值的例子。这并不是说隐含的价值观一定是毒草,而是指:即使是停留在现象层面上的科学解释,也是一种人类活动。那么,已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的思想和文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因为科学有主观性的一面,我们就要放弃它吗?恰恰相反,正是意识到人类思维的某种解释性功能,我们才恰恰需要持有各种不同偏见的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分析。通过不断地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互印证,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能检验和约束偏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清洗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
四、社会心理学是常识吗?
难道常识通常是错误的吗?有时候确实如此。
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实真相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后见之明总比先见之明来的容易。有实验表明,当得知实验结果时,人们便突然觉得实验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惊讶,至少相对于那些得知实验程序或实验预期结果的人们而言。
我们对将来事物的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与对过去的错误记忆共同导致了后见之明偏差(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
如果这个后见之明偏差深入人心的话,你可能就会感到自己早已知道这个现象。的确,几乎绝大多数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可信结论看起来都有些像常识。当然,这都是你在知道结果之后。事实上,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我早就知道了」这一现象可能还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它可能使我们妄自尊大,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不仅如此,由于结果看起来似乎具有预见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为那些时候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定而责备决策者,却并不因那些同样「显而易见」的正确决策去褒奖决策者。
事后看起来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
我们有时也会为自己所犯的愚蠢错误”没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或是没能更好地应对事情)而自责不已。
当回头看时,我们就知道当初到底应该怎么做了,「早知道我就很厉害地怼回去!敢不敢再给我一次机会!」但有时候我们会对我们自己过分苛刻。我们忘记了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
常识通常是错误的,但是另外一些时候常识是正确的,或者说正反两面都有道理:幸福是得知真相还是沉迷幻想?是与人共处还是离群索居?观点之多如大海之浩瀚,无论我们发现了什么,总有人对此有所预见。
但在众多争议中,哪一个最符合现实呢?科学研究可以清楚的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常识是有效的。
常识并非总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常识总是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这样一来,我们便免不了以为,我们现在知道的和过去知道的,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和过去已经做的要多。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科学的理由:帮助我们区分真实与幻想,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后见之明。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似乎显而易见的结论,然而,实验研究表明,只有在事实揭晓之后才会显得“显而易见”。这种事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图4 事后诸葛亮会容易些五、研究方法: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假设的验证与形成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事实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儿。事实是对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达成了共识的陈述,而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总结,同时它还隐含着可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被称为“假设”。假设有几种不同的功能:
1. 我们可以以证伪的方式来验证某理论。
2. 预测可以为研究指出方向,有时候假设会让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他们从未考虑的领域。
3. 对于一个出色的理论来说,其预测性也使得它颇有应用价值。当我们将某个理论扔进废纸篓时,并非因为经证明它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它们就像是旧汽车一样,需要用更新、更好的型号来代替。
图5 对于人类而言,最令人着迷的事物莫过于人类自己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的联系
1. 相关与因果
两个变量之间共同变化(相关)可以使我们运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进行预测,但是相关却不能清楚的解释因果关系。
2. 调查研究
在进行评估调查时,我们必须将可能会造成偏差的潜在影响因素牢记在心:
1)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1936年,当时有一家名为《文学文摘》的周刊杂志向1000万美国读者邮寄了总统选举调查的明信片。在200多万读者的回复中,阿尔夫·兰登以绝的优势战胜了富兰克林·罗斯福。而几天之后的正式选票结果是兰登只获得了两个州的选票。因为该杂志只向从电话簿和汽车登记处那儿得到姓名地址的人邮寄了明信片。这样一来,就将那些无力负担电话与汽车的选民排除的调查之外了。
2 )问题的顺序
如果先问美国人对同性婚姻的看法,再看他们对一些公民联盟的支持,那么他们对男、女同性恋联盟的支持教其他明显中性联盟的支持会有所中增加。
3)答案的选项
当普拉特及其同事询问一些英国人,他们希望英国能源中有多大比例来自于核能时,这些人答案的平均值是41%。当普拉特等人询问另一些英国人希望有多大比例的能源来自:1核能、2煤、3其他能源时,他们对核能的偏好程度是21%。
4)问题的措辞
“禁止”可能与“不允许”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然而在1940年5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禁止”发表攻击民主的言论,而7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不允许”发表这样的言论。即使人们表示他们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强烈的。但问题的形式或措辞,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回答。
图6 调查者必须提防那些微妙的以及不那么微妙的偏差
顺序、选项以及措辞的效力使政客们可以利用调查结果来显示公众对他们观点的支持!咨询师、顾问、内科医生通过“框定”选项来影响我们的决定。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了什么,还在于你是怎么说。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控制是对变量的操纵。
实验研究的逻辑十分简单,通过构建并控制一个模拟的现实世界,我们可以改变一个因素,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发现这些因素如何单独或联合起作用,对人们产生影响。
随机分配是重要的平衡仪,消除额外因素的干扰。
实验研究中也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当社会心理学家设计那些引发个体强烈的思想与情感实验时,他们常常冒险游走在道德灰色地带中。研究者的措辞、语调、手势也可能以微妙的方式让参与者做出令人期望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会、加拿大心理学会、以及英国心理学会协会颁布的道德原则严格要求研究者做到如下:
1 ) 尽可能告知参与者有关的实验情况,保证参与者的知情同意。
2 ) 真诚。只有必要且实验目的的确非常重要时才允许使用欺骗手段,不能出于“这会影响参与者的参与意愿”的考虑来使用欺骗手段。
3 ) 保护参与者(和旁观者,如果有的话)不受伤害,不给参与者带来严重不适。
4 ) 对参与者的个人信息保密。
5 ) 向参与者做出事后解释。在实验之后就向实验参与者做全面解释,包括所使用的欺骗手段。但如果反馈可能会给参与者带来痛苦和困扰,例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曾表现得很愚蠢或是很残忍,可以不做事后解释。
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正如你将会看到的那样,许多参与者都是大学生。尽管这可能回帮助你了解他们,但大学生群体远非是整个人类的一个随机样本。而且大多数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是:西方文化、受教育水平高、工业化、富裕、民主,而这一文化背景的群体仅占全人类的12%。如果我们选取年龄、不同教育水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还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吗?这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们的行为可能千差万别,但却受到同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千差万别的表象之下,我们之间有更多的相似而非不同。
六、本章后记
每一章的末尾,作者都会就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做简短的反思。
本章作者坦言,他写作的目的是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人们用批判性的思维约束直觉,用同情改善批评主义,用理解代替错觉。
读书笔记思考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结论是否可信。用来破除一些围观群众的疑虑。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调研问卷是非常精细的一个活动。设计领域里面的访谈大纲和调查问卷的撰写是个非常精细的工作。
社会心理学基本在美国进行实验研究,要注意其局限性,知道这只是一个探索人类的一个视角。这些成果,换到其他地区还是不是同样的结论,还不知道。
你所处的社会文化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