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好玩的东西,通过回看、分析历史,我常常会从中发现生活中真正值得珍惜的、应该警醒和避免的是什么。
比如上一篇,说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回看的历史之一。
这一次,我从秦始皇那儿来个大跳跃,把时间拉回到始皇帝之后1500年中国最后一朝封建王朝——清王朝,叨一叨清王朝的一些历史,算算皇帝的功绩,也看看跟着统治阶级起伏、一路跌跌撞撞的中国文化。
都知道清朝的那些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吴三桂等那些英雄迭代、兵荒马乱的岁月,也知道康熙、雍正两朝治理下的国富民强、开元盛世的荣耀,但这些今天暂且按下不表,单就说康熙和雍正之后的乾隆帝——这个历史上戏说故事最多的九五之尊都对中国文化做了什么。
如果要论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许只要是看过部分影视作业的人,印象中总有记得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就是乾隆帝主持编纂的。
而如果要厘清书作对后世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假如抛开著书动机看成果,将无法看清文化的全貌,所以,我们不妨先来查一查这部巨著面世的来由和过程。
可能是1757年的那一场叛乱刺痛了乾隆,让他性格产生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爷爷和老爸的辉煌,让乾隆帝觉得江山想要坐得稳,就必须阴阳平衡,也就是武力要牛、文才也要牛才行。“武”就自不用说了,对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来说,这个不是太大的问题;对于“文”,同理的,乾隆帝认为,一方面既要广招文人学者来朝做官,另一方面也要广兴文字狱,镇压一切有反清嫌疑的文人,这样也是另一种阴阳平衡。
但是,乾隆帝明白,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去不了根,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于他们统治的内容,那就无可奈何了。于是,伟大的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坏主意,就是给个由头,把全国的藏书搜集起来,整理干净,最后编纂一个统治阶级认可的官方版本,如此,既能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传世一部旷古奇书,同时又能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民间藏书、“文化流毒”来一次彻底的“洗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773年四库全书馆奉旨设立。
要编一部这样规模宏大的丛书,先得收集大量的书籍。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并且定出了奖励方法,私人进献图书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圣谕一出,各地图书便从全国每个角落源源不断送入到了京城。
两年之内,便聚集了2万多种,再加上宫廷里收藏的大量图书,数量之巨,举世罕见。
当书籍收拢得差不多的时候,乾隆帝就下令所有编纂的官员对图书进行严格筛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不利)字句的,一律毁掉——此举至少在我看来,怎么看怎么像是始皇帝“焚书”的清朝翻唱版本。
最后,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3000多种之多。
到此,我终于明白,我们今天能够见习得到的文化该有多么宝贵,它们无一不是经过一次次被“文化土匪”围追堵截、又一次次变异、升华、突围之后,才苟延残喘留到了今天。而其中,有多少曾经绚烂夺目的文化瑰宝,却因为这样的历史事故而从此消失在文化长河之中呢?又有多少是被人为故意篡改,故意歪曲,却被套上官方版本,而从此流传于世,成功把真相湮灭于时间的年轮之中呢?最后又有多少典藏能够有幸逃出生天,还原真理、原汁原味儿地带到我们面前呢?
皇上,臣~~细思极恐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