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这些天,什么特别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着和往常没有太大区别的“年”,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上一个长假,我焦虑地刷着朋友圈,从形形色色的动态里渴望了解别人的状态和生活,有如困兽般急切慌乱,觉得所有人都在前进,都在不同的地方看世界,唯独我止步不前。这个寒假我依旧在一个闭塞的小城里刷着朋友圈,从缓慢又飞速的日子里,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平静和勇气。
改变大概因为:无数次重复认识一个环境,认识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便熟而生巧地看出了曾经忽略的细节,看到了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思考,从而更加理解和同情。接受曾经塑造自我的环境,也是审视并接受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过年的几天,挨家挨户地串,迎接我的无一例外是喜气洋洋的笑脸。以前,我在这种热情中无所适从。今年去看望姥爷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再也没有正视过他。他的样子始终停留在我十年前的记忆里,竖起的白发,灰布衣,微弯但硬朗的脊背,从公园走回家一路上前后挥舞着胳膊。可是现在他陷在一张椅子里,戴着老花镜,把大半的时光放在书本和电视上。他跟我说:“有空去看看你的奶奶,人老了,都孤独。”
我忽然发现,时光使一些人变得强壮的同时,也在蚕食另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此消彼长。残忍之处在于,成长中的人往往会因为期待未来而忘记回望。因为年轻,在无尽的未来和多种可能性面前,停下来,等待,似乎是有一点可耻的事情。
面对有关未来选择的时候,我会说:“我才20岁呀,年轻不怕试错。”20年听起来多长,可一天的时间足够回忆完整个20年,能记得的零星无法与记不得的点滴相比。记忆的消亡是为了轻装上阵,也偷走了很多一去不再来的东西。已经20年了啊,人生四分之一的进度条已经被剪掉了。
离家读书的几年里,不知不觉间,记忆里还是婴儿的弟弟妹妹们已经会跑会跳,妹妹还有一年就小学毕业。步入初中后,少女的心里可能会悄然注入她以前从未正视的情愫,在她看到某个高高瘦瘦的少年的时候,在与前后左右的同伴日复一日相处的时候,或者在告别旧朋友,迎来新朋友的时候。她将会一点点体验我曾经体验过或没体验过的种种,在命运选定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后渴望着冲出有形无形的束缚,走向未知的胜利或者妥协。等到他们长到20几岁,我会不会也站在门口,满脸笑容地迎接他们回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2018年发生了很多事,总结过去让人无奈又伤怀,还有点不耐烦。因而,关注当下和畅想未来是比较省力的。人总是对毛病比较敏感,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尊,乐于以批判的形式突出彰显自我观点。丑化现实和美化想象是自我慰藉的两种方法。骂着骂着,想着想着,心里会舒服许多。这座小城的相对闭塞和落后使它时刻笼罩着旧时光的味道,不慌不忙慢悠悠地前进。去年回家的时候,我唾弃这种无可救药的缓慢,街道旁商店门牌上挂着的灯永远缺了一角,公交上的车载电视始终是一个频道,商店上新的款式总是慢了半拍,亲戚们聊天的话题离不开家长里短。今年,我想接受了这座城市在我眼里的样子,没那么好,但是绝对不坏。它只是千千万万个城市中孤独又不服输的一个,承载着少年的梦想,中年的挣扎和老年的安稳,送走了孩子们,沉默地等待着不愿回来的他们养老送终。
也可能它并没有怀着等待的心思,在流动的时光里渐渐静止了,没有变化,是否也能永葆青春呢?
接受这个城市的同时,我渐渐接受了曾经看作无趣的、无进取心的、没有前途的。在一个个辗转难眠中积攒的热血,下一秒会被突然想到的某个原因轻易怀疑。近日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人生的改变有多大。我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但当一个习惯于适应生活的人没有足够的刚需激起前进的野心时,一切破釜沉舟的改变都近似于自杀。没有人能逃离走向未知,有的人张牙舞爪,有的人左顾右盼,有的人大步向前,有的人步步回望。我们愿意选择自己最期待却成为不得的那种作为羡慕的目标、奋斗的标准,选择最看不起的那种作为时刻的警戒,在两个标准之间找到自处之地。所以这种种样子哪有一个对错呢?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学会充分地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同情和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就像一座城市以静止拒绝衰老,一个人是不是也可以慢慢走,却看到更多的风景?在时间和现实的压力面前,按照不失控的节奏,丰富起来。从一条线走出数万条线,从一个人走近数万个人,最后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圆。
摆摆手,让此刻的自己和曾经的自己说声“你好”,再说声“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