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本《活着》,读完以后余华就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接下来,一口气读了他的好几部作品。《第七日》《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读到一半,便不忍心看。就像捧得越高,摔得越痛。看到人物幸福美满的时候,就害怕余华下手。
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这本《活着》,重复看了几遍。生活一苦,就翻开来看。中文版自序开头第一句话,“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也成为我写作路上,向往的目标。
一直想写读完《活着》的感受,迟迟没有动笔。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害怕去触碰。今天又看了一遍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电影,决定把他写下来。
小说《活着》一开始写到,“我”遇到福贵时。福贵唱的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途迢迢我不去。”有一种得意的笑,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电影一开场,葛优饰演的福贵跟龙二在赌场赌钱。嫌皮影班子戏唱得难听,就自己上去露两声。眼里满是得意,开头给了我们欢快得气氛。越是这样,越不忍心往下看。
《活着》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仍然对世界乐观
福贵经历了所有财产被龙二骗得精光,爹,娘的去世,被国名党拉去当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发现女儿凤霞哑了,经历了人民公社,大炼钢,文化大革命。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老婆,献血而死,春生是县长,后来打倒走资派的时候自杀了。家珍得的软骨病,凤霞难产死后,不久也咽了最后一口气。女婿二喜原本是偏头,后来干活的时候被水泥板压死了。凤霞跟二喜的孩子叫苦根,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由于福贵的失误,让他吃了太多的豆子,撑死了,就剩富贵福贵一身,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觉得老牛像他,也给它取名“福贵。”
我只能用平淡无奇的文字,讲福贵苦难的一生讲述一遍。电影来说,少了几分苦。也许是给人生留个盼头。有庆是被区长春生,开吉普车不小心撞死。家珍去给儿子有庆上坟,摆上两盒水饺。一盒是有庆带去学校来不及吃,一盒是新煮的。看到这,我也哭了。凤霞跟二喜的儿子叫馒头,家珍,二喜都活着。电影最后,福贵给馒头买了一窝鸡,象征以后生活的美好。
我原本想写的是活着不苦,看完福贵经历的人生。实在写不下去,活着是苦。余华提到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他始终相信生活的美好,在穷的时候,相信他娘跟他说的。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龙二替他去死后,想开了。这就是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人民公社时,笑着吃肉。给有庆买羊,看儿子高兴,自己也乐了。女儿嫁了好女婿,高兴坏了。凤霞有了孩子,咧嘴笑了。福贵对我讲述这些时,是微笑地看着“我”。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
看了这部小说,我一直以为余华是个很苦的作家。直到看了朗读者最后一期,董卿采访余华。说余华的文字就像泛着银光的手术刀,采访中余华诙谐地讲述小时候的趣事。躲在稻田里,在太平间睡午觉,装病,可以听到余华的笑声。看到的是一个快乐的余华,也许活着是苦,但不妨碍笑着是乐。
活着是一种幸运,是用来体验一生
福贵就像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总会遇一些痛苦。面对改变不了的痛苦,最好的办法是笑着面对。笑是不论福贵富有还是贫穷,始终拥有的东西。在我看过最苦的地方,就是医院。然而就是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即使病魔缠生,依旧谈笑风生。
看过一本佛教的书,虽然上面有的观点并不认同。但是上面提到,佛经上说:若有海洋如三千大千世界般广阔无涯,海面上漂浮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木轭随波逐流、任意西东,它无心找寻盲龟。盲龟在海底深居简出,一百年才到海面来一次,即便来了,它也看不见木轭,自然不会存心追逐木轭。这盲龟与木轭相遇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在盲龟百年一次浮出海面的刹那,也有可能正好把头撞进不早不晚刚巧漂流到那里的木轭上面的小孔里,而我们获得人身比这更难。
对于这点我是认同的,生命来之不易,活着就是一场幸运。好好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生老病死,就像福贵最后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只有活着,才能去体验。
活着,笑着
想得开心,做得开心,你就会觉得开心。这也许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赋,怕生活太苦。就像海伦﹒凯勒说的即使身陷黑暗,依然相信光明。笑着笑着,也就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