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打造超级IP》这本书,昨天我们介绍了IP的概念和打造IP的三个关键点,今天我们继续来谈“IP形成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人格化
苹果手机由于界面精美、反应灵敏等特点在全球手机市场都很畅销。但是苹果真的值5K的价格么?大家心里有数。可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掏钱去购买售价比自身价格高得多的产品呢?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格化。
乔帮主是苹果公司的灵魂。2007年IPone 发布第一代起,苹果手机的LOGO、主界面、面板布局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即使CEO换成了蒂姆·库克之后,也延续了乔帮主时代产品的设计。以为乔帮主发布会上的T恤衫、牛仔裤和经典的PPT介绍已经成了的苹果的标签之一。
乔帮主本身是个科技天才、设计天才和营销天才,消费者购买IPhone,根本上讲是出于苹果手机拿在手里之后,能够表达对乔布斯的敬意,其次才是拿出来有面子、和好用。我平时喜欢逛手机店看看新品手机,几乎所有品牌的销售都能看到用苹果手机的,很显然,他们的动机也是一样。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自己接触跟心目中偶像相关的物品时,内心会产生仿佛自己和牛人占到了同样高度的感觉,所以一部电视剧火了之后,一定能够带火TB上的“明星同款”,即使这个道理。苹果全球最高的5500亿元的总市值,乔帮主至少贡献了三分之二。
罗永浩的手机为什么在小范围内,特别受设计师的喜爱?因为老罗自带“工匠”的个人标签。抛去他说相声的部分不谈,他的团队能够耗时500多天,打造出了“纯粹的全金属边框”,而这一点,连苹果手机都没有做到。
因为设计师在平常的工作时也需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产出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跟工匠精神是能够做到心灵互通的,可以说彼此之间是惺惺相惜,志同道合。所以罗振宇会说,锤子手机由于具有了罗胖“工匠精神”的标签,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好走。
第二个特征,建立社群
网红之所以建立明星一样的社群,主要出于两个目的,第一是赚钱(罗胖的社群会费多少,大家可以上网查),第二是扩大影响力。赚钱很好说了,这里不谈。那第二个影响力是怎么回事儿呢?
拿微博举例,但凡拥有十万以上粉丝的,无不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享有一定名气的人。要么能够像陈安之一样励志,比如思想聚焦;要么像小岳岳一样搞笑,比如冷笑话精选;要么专攻女性,比如研究星座的同道大叔和和扒皮王。
再拿PPT大神秋叶大叔和“中国比特币首富”来举例。秋叶建立了会费2k,人数为200的“IP训练营”,李老师建立了会费金额相仿的写作群(具体人数没查到,麻烦知道的小伙伴告诉我一声)。在社群里,老师们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倾囊相授。
从讲课成本来说,老师只要备课一次(Papi酱成品视频一次、电影拍一次),通过互联网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特点,只要有网络在,一次课程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学员(观众)看到。你学习之后,不管是日上三竿的实际进步,还是心理点赞无数次的五星好评,在微信微博当道,信息传播成本接近于零的今天,会不自觉地帮助老师进行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就会形成规模效应,很多人即使没有上过课(看过某部电影),对于老师本身,也会产生微微的敬意,于是就有很多下一波的学员主动上门。
那你可能会问,他们不怕被模仿么?
答案当然是不会。互联网时代知识最大的特点,除了数量多以外,就是变化快。6年前帮助诺基亚火遍天下的塞班系统,现在已经完全退出了手机系统,现在是安卓和iOS评分秋色。老师作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十分了解,即使行业内知识发生了迭代,他们利用多年打造的信息渠道和人脉资源,完全可以做到短期内迅速GET新技能。
一旦一个老师在开始阶段通过优秀作品,独特特点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且根据马太效应,行业后来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都会向现有的标志性人物倾斜。因为培养新人需要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支持不说,新人能够成为新一代的行业代言人,在结果出来前都是未知数。这种风险,让人们不得不继续在现有领袖身上投资。
所以,社群的意义在于聚集一波又一波人,然后利用学员来为自己做高质量、高粘度粉丝宣传。
第三个特征,是参与度
还是拿IP训练营来举例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这样老师和学员就有了互动,并且通过点评,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学员,而学员自身,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这就是这类成长类社群的主要目的。因为一切刻骨铭心的改变,必然是一个人思维深处,由内而外发生的。有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鸡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内打破是生命,原因就在这里。
除了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这种媒体类官方公众号,营销类的公众号的文章下面总能看到大量的读者留言,更具看点的,是运营者的回复。或犀利、或幽默、或卖萌、或励志,总之能够将读者的留言重新做一番解读发出,读者见到了自己的留言得到了爱豆的回复,自然会觉得跟爱豆距离更近,无形中也就增加了粘性。
这四个特性中,卖萌有性别限制(男生卖萌,总不可控制地联想到“娘”);励志的鸡汤喝得太多,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劳;犀利久了,老师的“刀子嘴”也容易变钝。只有幽默,能够在嘿嘿一笑之间,增加粉丝和网红本身之间的粘性,而且无毒无害,可反复使用,适用范围广,留言在某一位粉丝后的机智回复,一旦有人点赞,后面点开文章的人都能够看到,并且如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条留言会被点赞顶的越来越高,曝光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后续的粉丝看到有人留言得到爱豆回复之后,就可能去效仿,然后其他人接着点赞顶上去。。。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再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一篇内容,在朝夕日历、选择自己的平台上讲出来,要比作者本人发表在公众号上的影响力和收益(主要指打赏)高得多?
第一个疑问,秦阳在书中就给出了答案。他说如果一部电视剧在CCTV8播出,那收视率肯定不会太差,因为CCTV本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天然引流量的潜质;而作者本身受时间、实力的限制,短期内能够吸引的粉丝有限,所以影响力有着巨大差距;
第二个疑问,是因为跟公众号阅读、留言相比,粉丝在这些平台上直接听到作者本人的声音,这种即时的反馈要比经过留言、审核、回复的公众号留言在感官上直接的多;而且由于上面提到的平台在流量上的优势,可能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听到作者的课并且觉得跟自己预想相符的时候,就会预约地打赏,以表示自己学到东西的感激。
小米手机的黎万强写过《参与感》,也说明了互联网时代,粉丝互动的重要性。
看了今天的内容,是否对网红有了新的认识呢?欢迎留言讨论
迷路的指南针
黑龙江的北漂,现为机械行业英语翻译。2016年立志改变,读书理财英语,记录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