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随想每天写500字法律
17.11.1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17.11.1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作者: 差点叫冬梅的lily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00:41 被阅读59次

    0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对法科学生来说,大概都不陌生。

    想到这句话,是因为今天在简书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关于去年11月2日在日本发生的#东京女留学生被害事件#。对这个事情,当初其实有所关注,大概知道受害女生江歌是在自己的住处门口,被同居室友刘鑫的前男友持刀杀害,而且当时刘鑫就在屋中,因此好多媒体报导称江歌实际上就是替刘鑫“挡刀”而死。只是不知道的是,在其后的300多天时间里,在江歌的妈妈与江歌的室友刘鑫之间,竟然会发生这么多事情。

    后来我又找到了局面采访以及江歌妈妈的微博,从江歌妈妈的口中慢慢地了解到了江歌被害案的一些“事实”以及刘鑫在案发后的一些不合乎人情的所作所为。不知不觉之间,对刘鑫,还有她的父母渐渐有了一些厌恶的情绪。

    但是即便在情感上如此,我其实还是不太敢坚定地站队到江歌妈妈这一方,全盘接受她所做的一切“推测”。因为,即使是撇去情感的冲动,依靠理性分析,我也不知道究竟应该相信谁,又不该相信谁。毕竟,有的时候,听起来天衣无缝的“事实”或许是被精心粉饰的“谎言”,而漏洞百出的“谎言”却可能就是“事实”。

    02

    案发后的300多天里,江歌妈妈一直在找刘鑫,希望与刘鑫当面沟通。

    既然杀害江歌的凶手已经被抓捕,而且即将受到司法审判,为什么江歌妈妈还要如此执着地找刘鑫?

    因为作为一个母亲,她渴望知道在女儿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她渴望知道女儿到底因为什么会被杀害?而能够给出答案的人,除了凶手,也就只有刘鑫了。

    因为凶手是刘鑫的前男友,因为刘鑫是江歌生前住在一起的“闺蜜”,因为刘鑫当时就在现场,因为那道江歌没能进得去的门……

    可是不遂人愿的是,那个说江歌是她在日本唯一的“亲人”的刘鑫却一直躲着她,不见面、不回微信、不说实情……

    这让心痛的江歌妈妈彻底寒了心,以致于在网上公布了刘鑫及其父母的个人信息以“逼”出刘鑫。让人欣慰的是,刘鑫终于回微信了,刘鑫的父母也终于来电话了。只不过江歌妈妈等来的不是她想要的“真相”,而是来势冲冲的兴师问罪!以及刘鑫妈妈那句“那是你女儿命短,跟刘鑫没关系!”

    03

    原来,无论是刘鑫,还是她的父母,其实从心底都觉得他们跟江歌的遇害没有任何关系。需要为江歌的死负责的只有陈世锋,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也只有陈世锋,而刘鑫没有任何责任。因而,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置身事外”。因而,他们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面对痛失爱女的江歌妈妈。

    可是,真是这样吗?

    他们似乎忘了,在法律之外,我们还有道德层面的约束。法律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而,法律没有追究一个人的责任,只是意味着他或她不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却并不能代表他或她不需要接受道德上的谴责。

    就像江歌妈妈所说的那样,刘鑫得负起“做人的责任”,这不是法律上的,而是道义上的责任。而她没有做到,那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就得接受舆论的谴责。

    其实我无意去探究“刘鑫有没有反锁门”这个事实,我也无力去讨论刘鑫有没有法律责任,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江歌的同住室友,作为江歌的闺蜜,作为现场“目击者”,作为凶手的前女友,无论如何她都应当在案发后及时地站到江歌妈妈的身边,给她些许安慰,并说出实情的真相。如果确实做错了,那就勇于承认;如果问心无愧,那就坦坦荡荡地面对。

    可是,刘鑫没有做到,她的父母也没有做到。那么,今天来自舆论的谴责,来自道德的制裁,就是他们自食其果,怨不得任何人,更怨不得江歌妈妈。

    今天,因为网络的发展,舆论谴责从现实走向了网络,传播得更快、更广,因而对行为人的道德制裁也更为强烈。而这就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应付出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谴责而越界,变成触犯法律的那个人。要努力保持文明理性,不恶意中伤,更不要将这种谴责转化成现实的骚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11.1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iw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