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的时候,和老妈聊起家里的外公外婆。前几天,外公因为气管炎导致的咯痰,所以去县医院住了几天。医院一处理,外公的毛病解决了,所以人又生龙活虎起来。虽然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了,但是跟孩子似的,脾气挺大。家里的小姨已经尽心照顾了。就在昨天早上,外公因为住了几天院,除了打针吃药,就是躺床上没事干,也许是睡得时间太久,前晚就凌晨三点起床,然后到处晃来晃去,到了早上7点,估计肚子饿了,于是叫囔着怎么不给他送早餐。小姨也恼了,7点也算晚吗?闹了一阵子,反正咯痰的毛病解决了,于是外公就闹着要出院回家。
回家了好,像躺就躺,不想躺坐起来看看电视,或者邀一两个隔壁的老友一起聊聊天。
说起外公家邻居的问题,晚上我就问老妈,现在村里,还有多少人呢?
老妈说,怕是没几个人了,掰起手指头都能算得出来。于是老妈算起数来,一二三四,算到最后,村子里两个村民小组四十六户人家,大概留在家里的只剩二十来人了,而且都是老人家。
后来又说到我小时候看病的事情,村子后面还有个定居点,叫“茶场”,按老妈说,以前那里是有七八户人家的,但是现在,就去年过年前,我特意跑过去看了看,只剩残墙断瓦,定居点已经空无一人;我甚至还找到了当年和自己同学的小伙伴的家,那片厨房是我蹭过早餐、烤过火的所在,如今只剩半片矮墙,原来的厨房内,还长出了许多竹子……
消失的村庄……我只能想到这五个字。
回忆小时候,村子里人丁兴旺、烟火气十足。想起这些,心里总免不了有几分落寞。但是问自己,村子还能回去吗?怕是也回不去了,除非能丢掉所有的社会性,回归古老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状态。但是,还能回归这种状态吗?怕是也难了,古时候的种种居士,再现代社会语境下,似乎没有什么生存土壤。换做谁,也没这个勇气,拖家带口地隐入深山,虽然理论上,是可以的;至少,我想过自己,但是……
老家,终于是回不去了,当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