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一个中国人是怎样登上巅峰的?
我是从《卓克·科学思维课》了解到卓老师,读了其中关于悬链线与微积分的课程,干货满满,于是赶紧订阅了那门课。他的课程里有着一位科普工作者的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追求客观,追求具体,不煽情,不八卦,不臆断。喜欢他的课程,也受他所影响。
对于杨振宁,卓老师曾经讲述过,落点在于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兴趣为主,不用贪快。那时我第一次开始省视自己对杨振宁的固有印象,让自己些许地从纷扰的无聊的八卦中抽离出来。卓克老师说杨振宁是二战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主观上愿意相信卓老师的判断(而客观上的真伪对我影响不大),而现在,他还是秉持着一贯的对科学的纯粹的热爱,令我心潮澎湃,欣然从而学之。
为什么要讲杨振宁?卓老师提到三个原因:1、他的成就非常大;2、人们对他误解颇多;3、他的经历有借鉴意义。这三个原因,没有情怀上的基于同为华人的民族自豪,没有主观上的个人崇拜,以客观现实入手,从实用意义出发,这才是对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崇高致敬,这才是炙热的科学情怀。我们看待事物时,或多或少会被其他信息干扰,不能单纯的就事论事,认知其本质。拥有如此大的成就的科学家竟然以一些不知真假只是迎合人们猎奇的花边八卦而为人所知,这是多大的漠视和伤害!在霍金去世不久,我看到一句话,大意是:我们习惯于把一切的东西归结为情怀,感动了自己,然后轻飘飘地遗忘掉。遭此不幸的还有朱熹,身死名裂,他的思想贡献也被人扭曲、遗弃,可笑,可悲!
或许是记忆力衰减,或许是失去了无用之美,大学后我对数学、物理学的兴趣大减。而伴随着卓老师的讲述,我再度重燃对科学(特别是数学)的热爱,那是超脱于肉身的真挚的情感,认知客观规律、探索未知领域,省察那些日用而不知的现象,不断地系统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还有比这更有意义、更美妙的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