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816258afff468189.jpeg)
用了将近4个小时,终于把《大象席地而坐》看完了。从前半部的如坐针毡,但后半部的欲罢不能,我见证了一部优秀的影片,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聊聊这部电影和它的导演——胡波。
(一)
首先,影片的名字叫《大象席地而坐》,影片里的人物也一直都在想去满洲里看那只大象,那么显而易见,“大象”是有所指代的,它究竟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像片头的镜头语言一样明显:“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整天就坐那……”伴着这段旁白出现的是什么呢?是大爷坐在阳台的床上,黄玲刚起床也坐在那儿……紧接着又是什么故事情节呢?是韦布被骂,黄玲被骂,大爷被撵……回头再想想一开始的那段旁白:“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整天就坐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不知道,然后好多人就跑去抱着栏杆看,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结合这些画面和情节,不难看出,“席地而坐的大象”便是映射了影片中这些被生活所困的人们。无论是被压迫的韦布、黄玲、大爷这几个主角,还是作为施压者的于诚、教导主任、韦布父母、大爷的女儿女婿、黄玲的母亲,无一例外,全是被困的大象,面对生活的漩涡,他们席地而坐,无能为力。
第二层含义,“大象”只是一个“在别处”的代名词。就像每个人都在等待戈多一样,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想去看那只大象。于诚说“这是我听过最有意思的事了”,可大概所有人都有那个女人一样的困惑——“哪里有意思了”。所以说“在别处”在别人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想逃避现实的人的心理寄托。
第三层含义,大象隐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本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作者为什么一直拿大象说事,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在所有的动物中,大象几乎是野生与圈养差别最大的动物。野生的大象是威猛的存在,而圈养之后却是温顺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心内的本我都是这样一头威猛的大象,但经过现实的打磨后,我们大多数人就是那席地而坐的大象了。
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有没有自己被责骂、侮辱或者挑衅的经历,或者面对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是不是觉得冲动是魔鬼,最后都选择沉默而息事宁人了。影片就是将我们平时不在意的现实,剖开了,血淋淋地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我们也许感觉很陌生、不真实,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韦布、黄玲、老人,一直遭遇各种恶语相向,但无一例外都选择沉默以对,他们一直在压抑着内心的那头大象。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影片快结尾处,黄玲对小女孩说:“不要哭啊。”小女孩反驳道:“为什么不哭。”黄玲一时语塞,若有所思了半天。我忽然想到,确实,这样一部充斥着“抑郁”的影片,虽然满屏幕都是抽鼻子的声音,但既然没有几个流泪的镜头。我忽然领悟到,这些悲惨的人甚至连哭泣这种认怂、悲伤的情感表达都要压抑着,实在是太悲惨了。直到影片的后半部,他们的情感才终于得到了宣泄:韦布跟踢毽子大爷的冲突,黄玲怒锤教导主任夫妇,大爷用球杆怒怼混混……这才是他们内心的那个勇敢的、纯真的本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b9c4c315cde0cb8f.png)
影片的最后,大巴在走到一片黑暗的时候,车灯照亮了微弱的前路,大家都在车灯前休息——整部影片中难得的一段轻松的时光,忽然从黑暗中传来了大象的低吼,那应该就是象征着他们心中那被压抑的大象——那个本我在努力地挣扎。想到之前韦布在垃圾场的那次嘶吼,肆意地宣泄着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与最后大象的吼叫遥相呼应,都给人一种困兽之怒的感觉。由此可见,影片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的那头大象,并不是真的是满洲里的大象,也不只是上面所说的“在别处”,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内心的那只大象——每个人内心深处、被困于黑暗中的那头的大象。
(二)
接下来,说一下大象为什么要席地而坐。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动物园里的大象,栏杆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它跑不了,然后每天都有人让它干这干那,如果不听话便要吃苦头,听话、放弃自己的主观思想才能够好受些,于是它便什么也不想,乖乖地听话,这样有人给它吃的,它才可以活下去。
余华曾经在《活着》里说:“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去忍受,不反抗,这是影片中几乎所有人的生存方式。
唯一还知道反抗的就只有韦布,他为了朋友反抗于帅,为了邻居大爷威胁疯狗的主人,还有怒怼踢毽子的大爷,找票贩子算账……他所做的都是按照“原理”应该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1fd3e45a9f3f403a.jpg)
韦布感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来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像大象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坐在那一样,他没做错什么,却要遭遇如此的窘境。那只大象坐在那里,是不是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多么的无辜,无助。
后来,韦布反抗了于帅,结果被满城追杀;反抗疯狗的主人、踢毽子的大爷、票贩子,结果也都被反杀。反抗后,什么都改变不了,甚至往往让所处的状况更糟,既然如此,那反抗还不如就那样什么也不做,这也正是大象之所以席地而坐的原因。而韦布呢?从最开始还知道逃跑,到后来,蹲在火车站旁的小山坡上,面对李凯的呐喊“站起来!跑啊!”也无动于衷,那一刻他终于也成为了席地而坐的大象。
还有,在韦布看着黄玲和教导主任(权力的象征)的时候,也即是看着权力带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退缩了,此时于诚劝他做点什么,如果什么都不做就“跟垃圾桶差鸡巴不多”。然而,成人的世界里,知道应该做什么有什么用,就像于诚在这之前刚说的“等你到我这么大岁数你就什么都不会”,此时韦布反问道:“会什么,又能怎么样?”当然,他最后还是贴了张纸条,但他已经明白反抗是没有什么用的这个道理了。
所以,经历得越多的人越不喜欢反抗,不喜欢做“理应做的事”,就像于诚所说的“等你到我这么大岁数你就什么都不会”,他们更喜欢什么都不做的苟且活着——也就是那只大象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最明显的便是影片中最年长的那位邻居大爷,面对疯狗主任的挑衅和侮辱,他就那样看着十分窝囊地“接受”了,没有一丝想反抗的意思,甚至自己的心爱之物——宠物狗被咬死了,他也是显得那么的沉默。作为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他再清楚不过,生存的法则就是逆来顺受的“席地而坐”。
后来邻居大爷终于“反抗”了儿女,但在带着外甥女要逃离现实的时候,却打了退堂鼓,是韦布再一次给了他勇气。在这里,通过大爷的口,说出了这部影片最精华的一个道理:“你能出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但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04d768651e192e5f.jpg)
活了大半辈子、活得够明白的老人,他早已经知道前方没有什么,早已经知道这种反抗没有什么结果,所以他才劝韦布,无论那边看起来多么好,不要去,他知道去了也没什么,反而可能让事情更糟,比如他们离家出走,看似要逃往自由,但终归还是要回家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当他们再回到家的时候,面临的必定是一场暴风骤雨。这就是老人要打退堂鼓的原因。
这里老人说“得骗个谁。”老人所谓的骗个谁,不只是骗面前的年轻人,更是骗自己,骗自己另一个地方一定有什么,就像望梅止渴一样,即便是假的希望也要有,否则前路就是一片漆黑,一点儿希望都没有,那样他的归宿就只有养老院了。养老院是什么?养老院就是一个动物园,里面一个个坐着沉默不语的人不全是席地而坐的大象吗?所以这里的“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其实也并不是劝慰年轻人不要逃避现实, 更重要的是那边也“没什么不一样的”,就不要瞎折腾了。
所以,大象之所以坐在那里,就像黄玲问韦布为什么喜欢踢毽子这样一件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事情一样,韦布说:“其他事让我感觉更差。”坐在那里,虽然没什么用,而且看起来很可笑,但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唯一的出路竟是如此可笑,怎能不让人感觉绝望,这大概也是李凯、于诚朋友选择自杀的原因吧。
(三)
接下来就说一下这两个人的自杀吧,他们的死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重要线索。
其一,于诚朋友的死是于诚这条故事线的导火线,最终引向了于诚的顿悟——这也是点明主题的一笔。影片中,于诚的所作所为几乎都在围绕朋友的死这个点展开,到了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在车站外的小山坡上,于诚问韦布:“如果你站在高楼的阳台上会怎么想?”韦布说:“不想,我还能怎么办。”当听到这句话时,于诚突然明白了朋友发现其妻出轨自己时的无辜、无助和无望。就像动物园里席地而坐的大象一样,能怎么办?要么接受现实,要么反抗——反抗完了最终还是得接受现实,没有别的选择。但如果什么都想不选,那还有一种极端的反抗,就是死。死了,也就解脱了。
其二,李凯的死是将影片推向高潮的催化剂。李凯的悲哀显而易见,他自己也说:“没有人拿我当回事,我什么都不是。”这样一个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内心却住着一头非常大非常大的大象:成为什么都不怕的人。影片中他反复地说道:“我什么都不怕。”也许正因为他怕所有人,所以才会对这种主宰的力量有种近乎疯狂的向往。而枪就是通往这个梦想的捷径,当然也是一条危险的捷径。最后他成功了。他说:“他们怕我,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他拿着枪,主宰了一切,主宰了别人,最重要的是也主宰了自己,他终于可以不用做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了。但所谓的成功只是一瞬的,是缥缈的,就像人人口中的“满洲里”一样,看似那么好,实则也还是那样,谁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呢?人外有人,他突破了于帅所代表的学校的牢笼,还有于诚所代表的社会的牢笼,他打伤了于诚,在那之外还有更高一层的牢笼,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于诚更加疯狂的报复。所以,所谓的主宰命运,那只是一瞬间的错觉,终归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而且是更加残酷的现实。他撞上了打不开的牢笼,面前这越滚越大的雪球,他无能为力,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解决了自己——这回他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也许,对他们来说,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席地而坐”式的精神上的死亡吧。
(四)
既然说到自杀的问题,那便不得不说一下导演胡波了。
众所周知,胡波最后自杀了,就像影片中的于诚的朋友和李凯。(个人认为,这两个人的死多多少少是有胡波的影子的,如上一章所描述的那样,是一种极端的反抗,是真正主宰了自己。)。无论这是否是因为他遭到了不公的待遇,但总得来说他是处在一个抑郁的状态的。回想电影开头那段:“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整天就坐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不知道,然后好多人就跑去抱着栏杆看,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影片中的大象坐在那里,情绪低落,什么也不想做,做什么也没有用(前途无望),不爱吃饭,睡不好觉,这完全是一个抑郁的表现,这也有可能是胡波他一直所处的状态,而遭遇的不公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中在猴子笼旁,黄玲说:“你到了满洲里表演踢毽子,别人看了会走过来给你钱,你就能住在那了。”踢毽子只是一个指代,我把它很自然地与导演这类非传统意义的“正经工作”联系到了一起。对于从事这类工作,又没有什么实际成果的人来说,经常会被周围人质疑“干这个能养家糊口吗”。当然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后面,黄玲又说起韦布踢毽子获了很多奖,但韦布却说:“任何人花时间浪费在任何事情上都能这样。”他所表达出的意思是:我的一技之长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并不代表我天赋异禀。这是一种典型的抑郁心态——自我评价低。很明显他是有这样一个过人之处的,但在抑郁症患者的眼里,这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其实一无是处。
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曾将它的名字定为“抑郁症患者的自白”。作为一名精神科医师,从我的医学专业角度来看,整部影片无论是否反应了导演(也是编剧)本人的心理状态,它都是很好地再现了抑郁症患者们所看到的世界及其内心的世界。
另外,影片中的世界通篇都是一种晦暗的色彩,晦暗到我在观影时总有调亮屏幕的冲动。还有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的苍茫的雪地,这些都将无助无望的感觉表露无遗。片中那个拖地的小孩很唐突地感慨道:“世界是一片荒原。”也是借这个孩子的口把这种感觉说了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f38c2e82a77d32c0.png)
除了画面,影片的对白也都充斥着这种“世界是一片荒原”的感觉。影片中有几段作者特意安排的、触及心灵的精彩对白。
其一,黄玲和教导主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9cca0337b978f674.jpg)
其二,于诚跟喜欢的女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17bfed958bb169e1.jpg)
其三,还是他俩。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c08bda6fc714e04c.jpg)
(朋友圈这几句,应该会有很多躺枪的人吧。)
其四,黄玲和妈妈。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41c5913f7fccf3a5.jpg)
这些对白,无一例外,都在传达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活得不尽如人意,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因此影片中,所有的人通篇都没有一次发自内心的笑,即便有笑也都是苦笑,大部分时间大家都阴沉着一张脸,无欲无求,无助无望,一个个都像得了抑郁症一样。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胡波去世后,所有与之相关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放上了胡波笑得很灿烂的照片,这与影片、与他自己的遭遇和内心世界是多么大的反差。我可以想象得出,平时里的胡波也是笑的——抑郁症没有所谓的模样,不都像电影里那样全都阴沉着脸,很多时候他们还是要笑的,但那并不是发自他们的内心,就像于诚说那女人一样,这都是经营出来的,这才是更让人感到痛心的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0ebd766aa8cabd53.jpg)
(五)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影片之所以是一部好的影片的另一个原因:它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尖锐、深刻、普遍的问题,比如学区房的问题、教师私下开家教赚外快、养老、药品销售跟政府官员的黑交易、贩卖假票、校园暴力、出轨、师生恋、房价(于帅一开始认为是朋友的妻子非要房子不可,朋友因买房,经济压力过大,才自杀的。),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于家庭。在家里,孩子们面对家长无休止的指责,老人被子女赶出自己的家,韦布的奶奶死去多日住在楼上的女儿居然不浑然不知……家本来是个安息之地,但影片中的家却都让人生厌,感受不到亲情和爱,没人喜欢待在那里,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别人的家:黄玲喜欢教导主任的家,韦布喜欢猴子笼,大爷即便吃个饭也喜欢在外面吃。让人不禁感慨: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都这么冷漠?
而冷漠的极致,是教导主任。影片中,黄玲问教导主任:“韦布为什么打人?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教导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他肯定不知道,”然后讲了个用砖头砸死猫的故事。说这个人平时受欺负,可话锋一转,受欺负跟他砸猫有什么关系吗?没有,他就是觉得砸猫好玩。(这里其实映射李凯这种人的境遇,他被人主宰,挤压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却对主宰别人有着近似疯狂的执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81f42452f23528ba.jpg)
而教导主任呢,他知道应该去阻止,却没有,反而也觉得很好玩。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b58927da0ace3676.jpg)
教导主任说了那么多义正言辞的理由,但实际上他就是这样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还要看一下热闹的人。面对眼皮子底下的校园霸凌,他采取的是冷漠的态度,不管学生死活,只要自己不受连累就好了,甚至看到于帅欺负别的学生还会哈哈大笑。而当学校要拆除的时候,他也不管学生去哪儿,只想着自己的大办公室。他这种独善其身的态度,在他与黄玲的恋情曝光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要毁了”,然后赶紧把黄玲赶走了。
教导主任表现得很奇葩,但其实想一想面对霸凌事件,有多少人也仅仅是旁观呢?又有多少人也像教导主任一样也觉得挺好玩的呢?恐怕不在少数吧,前段时间的“中山公交”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人情的冷漠和道德的沦丧程度让人发指,也许这个社会真的病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55/39d24507527eca72.png)
教导主任这个角色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是戏份却举足轻重,是个很值得寻味的角色。他不但没有正义感,而且不觉得自己没有正义感,反而觉得周围的人很坏。影片中,他在东窗事发后,咒骂这个社会怎么这么邪恶,好像“走在大街上就有人出来要搞死你。”事实上,真正邪恶的人是他自己。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可能自己本人真的是当局者迷吧。另一方面,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摩别人的思想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实生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情比比皆是。除了上面说的教导主任恶人先告状外,影片中的黄玲喜欢跟教导主任在一起,因为他家里干净,很纯洁的想法,但其他人呢,特别是她母亲,这个整日混迹于酒场的风流成性的女人,她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把你睡了?”把别人想得龌龊的人,往往自己也很龌龊。还有因受贿而下岗的韦布的父亲和捡了购物卡而据为己有的韦布的母亲,他们居然在质疑韦布偷了购物卡,并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岂不好笑?他们这些人察觉不出自己的恶,反而喜欢戴着伪善的面具义正言辞地讲着“道德经”,这也是社会中的一个常态——没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但自己总还是遇见各种不好的事,这是个悖论吧?但如果这种人是你的上层人士的话,我们会怎么样呢?大概会感到无辜、无助和无望,最后也只能席地而坐吧。说到这,我不由地联想到了导演胡波所遭受的那些不公,以及他心中的绝望。我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导演而惋惜,也为大象的英年早逝而惋惜。
(六)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这部饱含了胡波的心血、他一分钟都不舍得删的充满了抑郁情结的精彩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有人说它充满了负能量,但我并不认同,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的是被压抑的正能量。我希望它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