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混沌的三月,关于那场混沌的旅行,一些记忆碎片,不断在一片混沌中闪耀,让我产生了阵阵眩晕,我走过去,想把它们拾起。
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那次旅行,我真的是一个忘了带脑子的流浪者,我忘了带着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旅行便失去了很多乐趣,不过多了一个可悲的走马观花看风景的游客甲。
杭州,乌镇,上海,绍兴,像进行一场国事访问的王室,四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从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城市,却实在不够从容、优雅。
逃离和重逢
周一,朋友说去乌镇吧,我想了想说,好吧。刚被分手没多久,我的生活支离破碎,一片狼藉,原本计划五月去乌镇,但可以借此整理一下自己,跳出自己的情绪,跳出这一场死局,回来会可以重新开始。可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当我带着情绪去旅行,我的心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她身上,我便无心于风景,我又错过了许多东西。不过,我的痛苦情绪总算是弥散在那几座城市里,痛苦淡了许多,只是不知道最后的得失是否能够相抵。
周五晚,第一次乘飞机。真正看到飞机,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空姐也没有那么漂亮。
飞机经过三次侧身终于到达稳定高度,耳边依旧是巨大的轰鸣声,窗外是一片黑夜,飞机不时的轻震,让我想到了徐志摩和张佳玮。
徐志摩去见林徽因,突然死了,不知道有遗嘱没有。张佳玮说,以前每次坐飞机总是提前写一封遗嘱,定时邮件,安全降落后再取消,后来他有了她,他就不怕了。
可我有些害怕,我还没有写遗嘱,虽然我没有什么遗产,但是我曾经写过一些字,它们是我存在过的痕迹。我不想就这样静悄悄离开,仿佛这个世界自己没有存在过一样,虽然我还可以停留在一些人的心里,父母、朋友,没有爱人,但是他们也离开世界了呢?只剩下文字了,如果某一天某个人可以读到我写的东西,我又跑到了他心里,就仿佛我还存在,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那么,我遗嘱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希望父母把我曾写的东西保留下来,可以证明我还存在过。
开始这场旅行看到的第一个惊异的风景,是从飞机上看到的,杭州城市夜景。已经夜半了,整座城市从熙熙攘攘归于人迹稀少,每条路有两排路灯,成了一条条光带,纵横交错,凸显了整座城市脉络,我看到了一座活的城市,夜里人睡去城市反而苏醒。这在白天是看不到的,在城市里看不到的,站在水平面看不到的,必须在夜里、城市外、高处。令人惊奇的风景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刻出现。“智者,是对一切都发生惊奇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从来都不一样。
安全降落。在一片人群中,一眼看到了他,他就直立在那里,身体没有多余的动作,像一棵树那样站着,怪不得他名字里有个树字。这个场景很熟悉,好像是第三次出现,青岛火车站,武汉火车站,然后是这次的杭州飞机场。
微笑,寒暄,朋友,重逢了。
骄傲
同样是雨天,同样的长凳,第二次来杭州,没有第一次的新奇感,也没有第一次的心情,留下印象较深的是那个司机。
从萧山机场到西湖,那个女司机充当了我们的免费导游。先问了她杭州哪里好玩,她说没有感觉到有很特别的地方,想想这是当然的,不都是这样,常常在熟悉的地方看不到风景,只有离开后才会怀念。她说,她不喜欢国内的景点,她去过很多国家,后半句,无非是四处购物。我特意问了她法国,法国对她只是个大购物商场,我说我喜欢欧洲的文化,她说欧洲的建筑看多了都是那个样子。
她是个游客,那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只是游客?我们的旅行是否就比她的旅行高尚?
谈到旅行的意义,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旅行不是为了看到新的风景,是为了新的目光。”熟悉的环境会让人麻木,丧失了心的敏感,许多东西就看不清了,所以要跳出来,回头看看身后,也抬头看看远方。旅行不止看风景,看人更有趣。就像遇到的这个女司机,就是对杭州的记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提到杭州,她的表情语气间透露着一种骄傲感。这种骄傲感让我惊奇,除了常听到北京人上海人很有优越感,其它城市的人很少见过这种骄傲,常看到的就是对人们对自己城市的不满和不屑,包括我自己。其实对自己城市缺乏一种归属感和优越感,本质上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一直听人说法国人很骄傲,法国人在整个欧洲都保持着一种特有的骄傲。这段时间,看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感觉到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对自己国家、城市的优越感来自于他们独特的文化氛围。法国,或者直接说巴黎,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后来在法国本土爆发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文学、艺术极其繁荣,形成了文化大气层一样的东西,生活在其中的民众都受到了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融入在他们的思想和气质中。
反观中国,我们又处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呢?传统文化中有“乡愁”这一概念,但提起对城市的骄傲感,首先想到的是,盛唐的长安,而到了现代,传统的东西已经从每一座城市消失,新的文化还未建立,除了夸耀经济发展,看到的一座座城市更像一具具空壳,没有文化大气层的保护,一片荒芜,人和城市一样僵硬麻木。
真正的骄傲,来自文化的骄傲。
期待
这一次旅行最重要的目的是乌镇,因为实在喜欢木心,所以想看看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和木心纪念馆。
这才真正是江南古镇,烟雨蒙蒙时更有味道,画舫、石桥、雨巷,像画一样,过后看着照片回味越发感觉美得一塌糊涂。但是当时呢?更多的是旅途的疲惫,不能完全放松下来,也就不能完全沉浸其中,达不到心境与环境完全融合的状态,浪费了许多良辰美景,看来美景一定要有良辰才好。
在东栅意外遇到了木心故居,虽然都是些仿品,真品在西栅的木心纪念馆,但是在这古朴层叠的院落中,反而感觉离木心更近,更能感受到木心的气息。遥想当年,木心就是在这样的院子里生活、读书、玩耍,左右是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前面便是一弯绿水,他的精神与气质也必与这弥散在空气中的江南气息相交融了。
“江东子弟多才俊”,细想来,一是因江南好风光,人的心性会受到这自然美景的陶冶;二是因江南富庶,也就有条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这是极重要的原因,在一些贫瘠之地或偏远城市,人们更多为了基本的生存,便没有心力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这像一个恶性循环,越穷,教育越落后,教育越落后,也就越没有希望。无论木心,还是鲁迅、老舍,他们在小时候都家境殷实,读过许多书,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所以他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底,这对他们长远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期待了很久的木心纪念馆,出现得很意外,本来还在考虑它的具体位置,转眼便看到了。
果然以木为主,远看是巨大的木块堆叠而成,但不笨重,因木的质感反而感觉很轻盈,我们通过门前的木桥进入这木的心了。手稿、照片、原画、生活用品,在黑暗里用聚光灯照亮这些物品,我们在探索,用这些展示了木心这一个人,完整吗?足够吗?为什么反而感受不到他的存在?这些都只是他的痕迹,他的精神和灵魂更多地存在于他的文字和画里,读他的书时,他才会出现,虽然只是部分,但也足够了。
去乌镇之前,看过木心纪念馆的图片,最期待的是木心纪念馆里的小图书馆,高高的阶梯座位、一整面墙的书、一面巨大的透明玻璃墙、一架黑色钢琴、一片枯山水,坐在阶梯的座位上,右手边是一整面墙的书,听着面前的钢琴独奏,背景是巨大玻璃墙后的枯山水,这是多美妙的幻想,也只能是幻想。现实是,钢琴盖着红色的布幔,那面墙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枯山水在雨里有种悲凉模样,我们进入了几分钟就被赶了出来,他们要下班了。
很多时候,总是事前的期待和事后的回忆最美好,真正经历时,没有那么符合自己的期待也没有回忆时那么有味道。可能人就是一种喜欢幻想的动物吧。
孔乙己
朋友喜欢鲁迅,就特地来绍兴看看鲁迅的故里。
三味书屋,百草园,院落层层叠叠,屋里光照不好,即使白天也要点着灯才好,那古时他们怎么看书的?昏昏暗暗实在是影响心情,难免有些压抑,整个人都要跟房子一样阴冷潮湿了。
一个接着一个的院落转,太阳快落下去了,我们终于到了街尾的咸亨酒店。门口是孔乙己的铜像,进入是一个柜台和一个小厅,冷冷清清的,看菜单上的下酒菜也只有茴香豆和豆腐干,小厅的长凳上只有一个人喝着闷酒。正诧异风格和白天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截然不同,几个人从墙上的暗门出来,原来这个店面是外厅,只是装饰用的,进了门,热闹非凡,坐满了人,觥筹交错,这才是景区的正常景象。
我俩顺着墙上挂的菜单转了两遍,我们就出去了,价格心惊肉跳,实在不舍得吃。找了半天,突然看到咸亨酒店旁边背街有一家面馆,真是欣喜异常,我俩相视一笑,晚饭终于有着落了。
店主一家人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吃着晚饭,有鱼、鸭、鸡,还有两个汤,再看看自己面前的一碗面,寥寥几块肉,感觉实在是寒碜,也实在有意思。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到,做工的靠在柜外站着喝酒,穿长衫在店里坐着喝酒,而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我们也算穿长衫的了,也不能坐在咸亨酒店吃饭喝酒,在旁边面馆里吃碗牛肉面,还要看着旁边店主家大鱼大肉。
今晚我们都是孔乙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