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是一个文采风流的时期,也是一个玄学标炳的时代,玄学告退,山水方兹,其神韵为后世所不及也。
王羲之腾空出世,与大令并为二王,开万世书法儒雅之宗,虽然有些人想另辟途径,甚至后来学碑的多了,大家对他也有微词。但不得不说,二王的魅力真大,实际上他也是有师承的,像卫夫人,像我们所知道的很多书法家如钟繇都与王羲之有一定的传承或者是影响,而这一点来说大家是不可否认的。
提起二王,我们往往把两个人并称为当时的书法的代表,甚至是士族的贵族气息的门风传承者。但就风格、气韵来说,大王小王在笔法上应该说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而这一切并不那么明显,需要实证,方能发现。
其笔法大王是内撅,小王是外拓。而碧玉版的洛神十三行,是小王代表作之一,很多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他,而且所得不少。我们往往只知道楷体要细密,但是小王在舒朗的同时又能够显示出风神之外的内紧外松之感,这实在是难度太高。
所以说我们要各种的学习,追本溯源,二王书风的学习,是需要我们花一生的时间去学的。近代以来学二王比较好的,那应该就是沈尹默了,他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们完全可以以学致之到一定高度。沈先生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贡献,他有本书叫《二王法书管窥》,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下,相当于报班学习,参悟自身了。前辈书家非神仙也,未必能为我们指出一条康庄大道,坦途无阻,但是他们走过的弯路却能向我们指点明白,让我们不至于也泥足深陷其中,这便是莫大的功德了。
比如我与其他朋友写字不一样的地方有两点,其一是我坚持是悬腕书写,有的时候真的很累,但已成了习惯,倒也不觉得什么,正如我现在写黑板板书,一口气写一黑板,倒也不是很累,原因就在于10多年的训练而已,养成了自觉的习惯。第2个方面就是我不太喜欢写字用格子,这倒不一定是懒虫上身,主要原因在于这样比较自然,觉得不一样的地方,明清之后书家喜欢画格子,我觉得这是一种烂俗。当然因为没有画格子的原因,自己写的时候又漫不轻心,蛮不在乎,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这其中的一篇有几个字明显给歪到姥姥家去了,看了之后也郁闷,还是把它发上来,不是因为写的好,而是因为这是所谓的求真务实,也建议警惕自己,以免以后才出现这种低级错误,购笑大方也。
现在是什么东西都在追求创新和灵活性,但是书法至少就我理解的而言,大多数时间还是传统的,继承的多一点,因为到达一定境界所谓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没到这个之前,还是自己老老实实的写老东西吧。因为如果自己强行求变,自然容易走入歧途,泥足深陷其中而并不自知,那样就成了一种笑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