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读书笔记
《活法》,作者稻盛和夫是日本战后经济的传奇,除每一个人的人生活法之外,企业和国家,甚至社会、全人类的生存之道也包括在《活法》所阐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人的集合体,在应该拥有的“人生活法”这一点上,不存有任何差异性。...
(一)精华思维导图

(二)书中金句
1、在《活法》中稻盛先生说:“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理由,理由就是这一点——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原则。
2、所谓“做人的正确的准则”,就是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自利利他等等。
3、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4、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5、人格=性格+哲学。
6、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练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7、全神贯注于一事一业,拼命努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人在这个过程中,灵魂自然而然获得净化,形成其厚重的人格。
8、比完成活儿更重要的是完善干活人的人格。
9、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10、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11、“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总是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等。
12、要想获得成果,必须怀抱善念拼命努力,对于这样的人,神灵才肯给予他火矩,照亮他的前进之路,才会从“智慧的宝库”中授予他一束光明,让他走向成功。
13、勤奋、诚实、认真、正直……严格遵循这些单纯的道德律和伦理观,将这些作为自己不可动摇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的根基。
(三)全书主要内容
一、第一章 实现理想
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这种愿望成为起点,最终定能实现。
事先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让它们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那么,毫无疑问,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如果你自己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极高。
人生是随人的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心相就是现实本身。
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设立一个超出现有能力的高目标,竭尽全力在未来某一时刻达成这个目标。
梦想与实现之间巨大的落差常令人烦躁不安。然而,人生就是“今天”的不断积累,就是“现在”这一刻的不断延续,如此而已。
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
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
想把事情越做越好,这种态度持之以恒,就能产生巨大的进步。
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
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
把梦想说出来,也是实现梦想的行为之一。
二、第二章 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
没有基准的判断,就像没有灯光而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就像没有航海图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
不是把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贯彻这一经营的原理原则,最终使我们走向成功。
“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
原理原则必须以坚强的意志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反省之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省自勉。而且把这一条也放到原理原则中去,非常重要。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像哲学家那样深思熟虑,有武士般清廉之心,有小俗吏的才智,有农夫那样强健的体魄。这四条齐备,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人物”。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必须抓紧每一个今天,“极度”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唯一的方法。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能够克制自己贪图享乐之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
无论何时都极度认真地工作,从正面迎击困难,不惜与困难直接交锋的态度。这是成功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每天都是牢记的原理原则。
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摆脱私心、利己心的束缚,走出利害和执著的圈子,从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发,就能做到这一点。
三、第三章 磨练灵魂、提升心志
思维方式是指人生态度,就是哲学、思想、伦理观等,也可以说是包括上述各项在内的“人格”。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练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六项精进”,作为磨练心志的指针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谦虚戒骄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地表达出来,不绕圈子,不装深沉。
只有坚持天天反省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志。
反省时大声说出来,以率直之心,说出自省自戒的话语。
“贪、瞋、痴”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贪”就是欲望、“瞋”就是恼怒、“痴”就是忌妒、憎恨、发泄不满。
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因此,在正式应答前,给自己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想让成功持续,那么,你描绘的愿望,你怀抱的热情,都必须纯洁无瑕。
舍弃私心,用清澈的心灵思考问题,依据这种思考拔出“正剑”,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会幸福美满。
通过勤奋工作,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厚重的人格。
所谓开悟,就是提升心性。磨练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开悟。
“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练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有如下六项:
1、布施 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
2、持戒 抑制欲望和烦恼,即“贪、瞋、痴”这三毒。
3、精进 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
4、忍辱 不屈服于苦难,忍得住痛楚,不逃避,硬着头皮顶住,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5、禅定 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
6、智慧 达到开悟的境界,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
“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也是提升心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要到达名人高手的境地,缺乏地道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
四、第四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
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
“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
是不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一次又一次,我不断扪心自问,借以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
只要动机至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以德为本”。
新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同时还包括伴随知足之心而来的“感谢”、“谦虚”、关爱他人的“利他”的思想和行为。
比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朝着要达成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为实现目标而不断的磨练心志。
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
所以,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使命运向好的方面转变。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宇宙本身具备让万物向善的意志,促使宇宙间一切事物成长发展。只有秉持与宇宙意志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作就一定会顺畅,人生就一定能幸福。
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
1、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2、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3、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
4、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与业障。
5、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所谓开悟,就是指磨练心志到达真我的状态。
启发与收获: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道至简,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原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作者从树立目标出发,通过强烈的欲望趋动梦想实现,这种理论并非空想。
《有钱人都用长钱包》、《思考致富》等书籍都提到了欲望的无限力量,你只有敢想像自己成功的那一刻,你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章作者从原理及原则出发考虑问题,特别提到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对,那么不管做多少的努力,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能够确保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自利利他等品质。
第三章提到了“贪、瞋、痴”这三毒的危害,而我们如何才能抑制这三毒呢?通过磨练心志、天天反省自身可以有效的控制这三毒。
第四章提到“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做任何事情之前问问自己,你有没有私心,不断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
用本书的一句话指导自己在未来的行事原则:动机至善、以利他心度人生。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