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57)
仁宗之仁,失之于宽
文/石岩磊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以宽厚仁慈著称。一次在用膳时,赵祯嘴里突然发出“嘎嘣”的一声脆响,他立即感到牙齿钻心的痛,急忙吐出口中的饭,只见其中夹杂着一个大沙粒。出人意料的是,仁宗捂着腮帮子扭头对陪侍的宫女说:“此事千万别声张出去,对御厨来说,这可是死罪啊!”时时处处首先替别人着想该是大仁了,而仁爱的极致便是能忍。
《宋史》记载,一天早上,宋仁宗在跟身边的大臣闲聊时说:“昨天半夜睡不着觉,特别想吃烧羊肉,可最后还是忍着没吃。”大臣好奇地问:“那为何不命人去做?”赵祯回答道:“我是担心后厨要时刻准备着杀羊,为了自己的一个念想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是于心不忍呀。”宋仁宗不仅能忍饥,而且能忍骂。包拯素以犯颜直谏闻名,经常对着仁宗慷慨陈词,唾沫星子都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可赵祯从不发火,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继续认真地听讲。
仁宗的忍功着实了得,但凡事都需要有度,赵祯的仁心几乎毫无底限,必然带来诸多弊端,其一便是不威。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这样的领导只会使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让身边的人失去畏惧感,其令难行。第二个害处就是容易轻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通常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理由论事,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只会陷入莫衷一是的混沌之中。第三个坏处即是善变,任由他人言说,就会见异思迁反复无常。
事实上,这些弊病都在宋仁宗身上得到了体现。赵祯执政时期,朝廷供养着100多万人的军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突出,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从而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对此提出许多改革举措,仁宗觉得他们说的有理便鼎力支持,展开了“庆历新政”。但权势受到损害的大臣们不遗余力地进行劝阻,最终仁宗的耳朵根子一软,所有革新就此搁浅。主张变法的人均遭被贬,可也成就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学名篇。
“宽仁少断”应该是仁宗的致命伤,在左右权衡中时常会朝令夕改,他貌似从谏如流,实则摇摆不定,所以出现“吏无适守,民无适从”的乱局。在赵祯亲政的几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展才华做出成绩。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给赵祯的评语是:“无定志”。此言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
俗话讲:“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仁义是毋庸置疑的美德,但宽仁带来的种种弊政也不容忽视。不威难以立言,轻信难以明理,善变难以恒事,因此以仁政的名义治国,往往得到的是恶果。但老天爷还是十分眷顾赵祯这个善人,让好人得以好报。赵祯在位42年,是宋朝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个帝王,当时的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也成为一代“守成之主”。但宋仁宗以其博大胸襟包容的众多不谐之音,定会在他的后世子孙当政时奏响悲歌。
2021.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