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77)
拨乱反正,仁宣之治
文/石岩磊
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不断开疆拓土对外用兵,派郑和下西洋令众国来朝,疏浚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编修《永乐大典》促进文化发展,但他五征蒙古、兴师远航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巨大国力,而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更是为后来的汉王叛乱埋下了伏笔,其继任者不得不对他的许多政策加以矫正。
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时病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他停止对外征伐,着力发展生产,平反冤案,废除苛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摆脱了其父留下的诸多弊政。然而他在位仅10个月便突然驾崩,死因众说纷纭,有人怀疑是被人所害,有人讲是纵欲的结果,而突发病症之说比较靠谱。朱高炽长得十分肥硕,连走路时都需要两个太监搀扶,所以他因肥胖引发心脏病而亡的可能性较大。
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继续推行他父亲的仁政措施,取缔官妓整顿吏治,改革赋税惩治贪腐,轻徭薄赋宽抚百姓,止戈休战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成功地平息了汉王叛逆,明朝慢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他和其父被后世誉为“仁宣之治”。朱瞻基还是个文艺青年,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号称可与宋徽宗争胜,由他设计监造的“宣德炉”更是被古今中外的藏家视为珍品。但宣宗也有倍受诟病之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唯恐天下有失,对身边的大臣极为不信任,他废除了宰相之职,自己身兼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于一身,还将这一做法立为家规传承,但朱元璋大权独揽的同时,也深陷繁忙的国事之中。他的后人对此多有变通,令他人帮助协助处理政务,而到明宣宗时,首开明朝太监参政之先河。朱瞻基继位之后,不仅要废寝忘食地处理政务,还受到文官势力的掣肘,他便让太监逐步参与朝政,一是可以使自己从浩繁的公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能叫亲信制衡朝臣。但此举为日后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
朱瞻基还有一个爱好被人喷得狗血淋头。他喜欢斗蛐蛐,也就是玩蟋蟀,当时称作促织,因此还牵扯出许多民间悲剧。《明朝小史》中记载,由于皇帝的这一喜好,品质优良的蟋蟀价格暴涨,有的卖到数十两黄金。江南一个小官奉命去寻找上等蟋蟀,他真的物色到一只品相极佳者,就用官府所配的坐骑换得,他的老婆怀疑其中有蹊跷,便打开蛐蛐罐偷看,不成想那小虫逃脱了,妇人在惊恐中自杀,她丈夫既伤其妻又害怕无法交差,也寻了短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中同样记述了类似的故事。
1435年,38岁的朱瞻基在位10年后病逝。他虽有被人指摘的污点,但瑕不掩瑜,其功绩仍可圈可点,完全能位居明君之列。然而俗话讲: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君王的一个小小癖好就可能演化为民众的巨大困苦,原因在于其手下不乏溜须拍马之徒,他们借机要么大耍威风,要么大发横财,而坏名声尽归其主。所以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君有好不可不慎呀。
2021.2.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