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72)
恢复“高考”,仁宗崇儒
文/石岩磊

1311年,元武宗海山病死后,按照约定由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即元仁宗。仁宗出生于北京的延庆,从小就耳濡目染中原文化,形成了“修身治国,儒道为切”的思想。尤其是大儒李孟对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影响至深,不仅教授其儒家经典知识,还多次为他出谋划策力挽狂澜,所以仁宗对李孟推崇备至十分信任。
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叔叔元成宗病逝时没有留下子嗣,由皇后暂时掌权,她想立成宗的堂弟为帝,李孟敦促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有些犹豫不决,打算用占卜的方法定夺,李孟提前找到算命人,叮嘱道:“大事待汝而决,但言其吉。”果然出了三五皆九的吉卦,寓意是:“飞龙在天,上治也。”爱育黎拔力八达听后大喜,果断地先发制人控制住了皇宫大权。
然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哥哥海山野心勃勃意欲自己称帝,而且他手握重兵,爱育黎拔力八达权衡再三还是让位给了海山。兄弟二人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5年后海山因嗜酒如命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登基,李孟随即成为其肱骨之臣。元仁宗执政后,在李孟的建议下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等等,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恢复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自隋朝创建以来,一直被唐、宋及金等朝代所延用,可1234年蒙古灭金后,中国北方的科举制度即被废除,1279年宋朝被元所灭后,南方的科举也中断了。读书人没了登科进士的途径,许多文人只得散落民间靠填词唱曲谋生,这也是为什么元曲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仰仗世袭得势的官吏其素质堪忧,为此元仁宗决心要开科取士,广纳贤才,为元朝政府输送新鲜血液。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第二年全国举行乡试,共录取300人,次年,乡试合格者在京城大都参加会试,100人中选,他们再到皇宫进行殿试,最终录取56人为进士。可见科举要比“高考”的难度大得多,但通过这一政策能有效地遴选出饱学之士,更是为广大汉族学子提供了出人头地的路径,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使得社会出现了难得的安定局面,仁宗一朝即达到元朝的巅峰期。
但元仁宗的崇儒重道不过是个表象,仁义礼智信对于他来讲更似一件华美的外衣,向人们展示着其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本质还是要千方百计地稳固其统治地位,特别是涉及江山社稷的继承权时,一切的仁义道德就都化作了浮云。元仁宗并没有履行与其哥海山的誓约“叔侄相传”,而是先将海山的长子和世㻋发配到云南,后是把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立为太子。所谓的对天起誓遂成了弥天大谎,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说谎与失信迟早是要还的。
202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