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读书笔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骑毛驴的魔术师 | 来源:发表于2023-06-22 12:56 被阅读0次

    书籍简介

    书籍作者: 史蒂芬·科维。这本书已经在全球畅销30余年了,知名度自然不必多说,各类名人的评价、赞赏更是数不胜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能够指导人一生的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是由内而外的,先管理好自己,修炼内功,做到独立自主,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但是仅有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之上,扩大关注圈,修炼外功,才能够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这七个习惯就像罗盘,能够给人指引方向;又像准则,给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一个依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读书笔记

    近 50 年(一战后)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有关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

    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

    不必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功丰硕的圆满人生。

    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自己,他们只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再健谈,取而代之的是闲聊;他们不再开怀大笑,取而代之的是挤出的笑容;他们抛却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无聊的绝望。两句话概括:这种缺陷已经导致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性;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和其他人别无二致。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批判和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

    一般人往往会立刻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教我一些技巧吧。”这也反映出普通人的基本思维,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事,“有没有能快速让我脱离现状、摆脱痛苦的诀窍?”

    在与全美各类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高瞻远瞩的主管都对满足庸俗论调的所谓的“励志”故事和演讲避而远之。

    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至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可谓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最高成就。不过当前社会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

    大多数励志类的书刊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

    只知独立却不懂互赖的人只能成为独个的“生产标兵”,却与“优秀领导”或“最佳合作者”之类的称呼无缘,也不会拥有美满的家庭、婚姻或集体生活。

    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

    假设夫妻双方都只想拿到金蛋,享受权益,却不注意维护感情的纽带,即权益的来源,生活中毫无热情、体贴可言,全然不知哪怕一点点的关切和照顾也会对维系深厚感情产生重要作用;两个人一味地玩弄手段,操控对方,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还不断地列举证据证明对方的错误。长此以往,爱情、热情、柔情都会渐渐消退 --- 会下金蛋的鹅日益虚弱。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教管,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后对他们面临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定期和每个孩子有一次单独的“私人约会”。

    一切正确原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们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你希望员工怎样对待顾客,就要怎样对待员工。

    那些只知念书,不肯生产的人,坐享别人的金蛋,自己永远不敢面对现实。

    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

    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 --- 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

    如果你想获得微小的进步,就改变你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改变你的思维。

    最重要的习惯就是你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采用的那个习惯。

    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转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接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

    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我们都经历过艰难的时刻,如果你还没经历过挫折,相信我,有朝一日会的。放下往事、吸取教训并继续向前,就是展现积极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

    太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感情异常脆弱,配偶的态度举止、新生儿降生或经济窘迫、工作晋升等变化都会成为沉重的打击。

    婚姻会带来更多的责任与压力,一般人通常根据以往所受的教育来应对。然而两个背景不同的人,思想必定有差异,于是理财、教养子女、婆家或岳家的问题,都会引发争执。(门当户对)

    以家庭为重的人通常会把家族传统和荣誉作为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他们就变得脆弱不堪。

    这样的父母(以家庭为重)在养育子女时,缺乏以子女最终幸福为目标的情感自由和力量。

    工作和薪水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却无法带来方向和智慧。

    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没有参与,就不会投入。

    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概念。也就是一句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在逐日订立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四代理论,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紧急之事之事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

    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物上,即第二象限事务,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人各有志,各有优先事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紧急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功能决定外管,领导决定管理。

    你对待时间和要事的方式决定了你怎么利用时间。

    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难道成功的事业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体格或性格上的缺失?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

    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而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第四代自我管理的方法五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它以原则为基础。
    其次,它接受你内心良知的指导。
    再次,这种方法确认了你的个人使命。
    再次,这种方法帮助你明确自己的角色,平衡自己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最后,这种方法以一个星期为单位计划生活(需要的时候可以对每天的安排作适当的调整),这让你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不必局限于短暂的一天时间。

    将人际关系和结果放在第一位,将时间放在第二位。

    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

    学会要事第一是很困难的。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成这个习惯都有难度。

    为什么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这么难?因为紧急事件往往比较简单和容易。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对紧急事件很上瘾。

    即使我们都在吐槽职场里每个人都那么忙碌,人们的工作效率都不高,但是
    忙碌仍然是衡量对忠诚度的投入程度和领导潜力的指标。

    花在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时间,回报指数非常高,花在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的时间只能收支平衡,花在第三(紧急不重要)和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的时间则是血本无归。

    每周预留 30 分钟的时间规划一周生活,看看这件事能否改变你的生活。

    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领域的成功。不过,群体的互赖关系须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想要抄近路是办不到的。

    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不在于言语或行为,而在于本性。言不由衷、虚伪造作的表面功夫很快就会被识破,何以建立圆满的互赖关系?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事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于信用。

    如果没有追加的储蓄来维持较高的信用度,婚姻关系就会恶化。好一点的同床异梦,勉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各自为政。恶劣一点的则恶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劳燕分飞。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

    经常接触的人就必须时时投资,否则突然间发生透支,会令人措手不及。

    对他好一点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看到他对画板运动感兴趣,就买一本相关的杂志带回家给他,或者在他做事的时候,走过去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可以带他出去看电影或吃冰激凌。又或许最重要、最有效的投入只是听他说说话,不要插入你的判断,不要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只是单纯聆听,试着理解他,让他知道你在乎他,而且尊重他。

    只要坚持下去,存款总会增加,赤字会越来越小。

    牢记一点: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建立和维护关系都需要时间。如果因为他反应冷淡或者不以为然就不耐烦起来,那就是前功尽弃。

    情感账户的七种主要投资方式。

    •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
      “如果你总是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
      很多人都倾向于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和需要,觉得自己身上适用的感情投资,一定也适用于他人。一旦发现结果并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就会觉得自己一片好意成了空,变得心灰意冷起来。
      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 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忽视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里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人的内心都是及其脆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和资历。
    •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
    • 明确期望
      很多期望都是含蓄的,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过,但是人们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事是心照不宣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望,人们就会变得感情用事,原本简单的小误会也会变得复杂,原本很小的事情也会导致严重的冲突和人身攻击,最终不欢而散。
      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事实也会向你证明,这样做会省去你将来更多的麻烦和周折。
    • 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能够产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诚实,即诚实守信。提现这种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
      在人后闲言碎语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污,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 勇于致歉
      当我们从情感账户上提款时,要向对方诚心致歉,那会帮助我们增加存款。
      道歉的勇气并非人人具备,只有坚持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够做到。缺乏自信的人唯恐道歉会显得软弱,让自己受伤害,使别人得寸进尺。
      真诚的道歉是一种感情投资,但是一再道歉就显得不真诚,会消耗你的情感账户,最终会通过人机关系的质量反映出来。
    •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不过,无条件的付出并不代表软弱。我们依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被爱者的反抗心理。

    相比为群体服务,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

    人际关系越是亲密,越是不易维护。

    一对一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有赖高尚的人格来维系,只有管理众人的技巧是不够的。

    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才得以实现的,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才最重要。

    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业务关系或者企业建立之初,这种“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的模式最现实可行,而对于持续性的业务关系,放弃未必可行。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 赫兰德·萨克森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般人都会担心资源短缺,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建议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如埃及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的传记《寻找自己》,多看励志影片,如《烈火战车》和《悲惨世界》。

    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和对双赢模式的共识是产生综合综效(习惯六)的理想途径。

    双赢从来就不是轻易实现的,需要解决深层问题和本质差异。

    并非所有决定都一定要以双赢为目的。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时限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这些人缺乏经验,缺乏锻炼”,其实真正想要说的是:“我们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凭什么这些家伙不用这样?”

    双赢协议意味着自由,但必须以诚信作为支撑。

    如果提倡双赢,却奖励赢/输模式,结果注定失败。

    任何时候我们准备开始相互对抗,或者拼个输赢,这种世界观会带来负能量并最终占上风。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力,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种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你的影响力在于你的榜样作用和引导能力,前者源于你的品德,是你的真我,别人的评论或者你希望别人如何看你都没有意义,我在同你的交往中已经清楚了解了你。

    如果你与人交往忽冷忽热,时而刻薄时而亲切,或者表里不一,很难让人敞开心扉。

    假如你不了解我,又怎么会欣赏我?这种空洞无物的赞美是不可信的。

    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倾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 --- 同理心倾听。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 10% 通过语言来进行,30% 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 60% 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同理心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同理心倾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背景,就无法使互赖性产出最大化;如果别人感觉不到被你真正理解,你就不具备人际关系的产能,即高额情感账户。

    同理心倾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同理心倾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平庸的业务员推销产品,杰出的业务员销售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之道。万一产品不符合客户需要,也要用于承认。

    人人都渴望知音。

    “当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很难听进去别人的话。”

    达彻尔·凯尔特纳教授发明了“权力悖论”这个词,形容领导者利用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方式获得影响力,但是得到影响力和权力之后却失去了这些技巧。实际上,作为领导,你越是爬到权力之梯的高处,持有的同理心就越少。

    解决冲突其实并不是同理心倾听的目标,理解对方才是。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步步为营。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

    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最常用的态度是妥协,这意味着 1+1=1.5,双方都有得有失。这种沟通没有自我防御和保护,也没有愤怒和操控,有的只是诚实、坦诚和尊重。

    综合综效意味着 1+1 等于 8 或者 16,甚至 1600。源自高信任度的综合综效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

    右脑主管直觉、创造和印象,左脑主管分析、逻辑和语言。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想要找到第三种选择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抛开自我意识,承认你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智慧参与,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每个人的才智都有不同的展现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找到第三种选择的另外一个关键方式就是谈话。我们必须学会要跟彼此聊天。要经常这样做。

    天性的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当你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混乱,尽情享受过大自然的和谐与韵律,再回到城市时就会感到耳目一新。

    精神层面的更新需要时间,但这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事务,忽视它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

    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发育和学习习惯都源自正规教育。但是一旦脱离了学校的训导,许多人的头脑就会退化:不再认真读书,不再探索身外的新世界,不再用心思考,也不再写作。相反,我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

    电视里所宣扬的价值观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

    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象限事务。

    文学巨著、哈佛经典、名人自传、《国家地理》等出版物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精力、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面小镜子,反映出身边人的想法、判断和模式,每个人都从镜中获知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而社会之镜是由周围人的舆论、认知和思维决定的。

    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企业,表面上高唱崇高的理想,骨子里却一心一意只想赚钱。这种企业内部都有严重不和的现象: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稳定的经济基础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自个人的产能(思考、学习、创造、调整)。

    家庭新技术使用协议:每天屏幕使用时间限制是 3 小时,每天晚上,手机要放在厨房桌子上充电,不能把手机带上床。

    有些人声称自己掌握真正的成功秘诀,您对此有何看法?
    我要声明两点,首先,如果他们所说的内容以原则或者自然法则为基础,我就愿意向他们求教,并且加以推介;其次,我要说我们也许是在用不同的措辞表述相同的基本原则或自然法则。

    ---- 2023-06-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wg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