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077/fcd2efc9563071e7.jpg)
看完巜狗十三》,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片名。难道是因为养狗时李玩十三岁?或者,十三亿人,有哪一个不曾在某一刻苟活,象狗一样。
一直打算去影院观看,毕竟评分这么高。但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后来一想,错过了就错过了,青春片嘛,无非就是那些叛逆、初恋,甚至是群架、堕胎,这些都是少数人的青春,和我等普通大众普通又普通的青春无法重合。况且,如今再看青春片的我,不再只是对号入座,更多的变成担心和忧虑,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生活如此不了解,莫名的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
然而一个人的午饭时间,打开平板,找部电影来拌饭,还是点开了它。不知不觉一顿饭便吃了两个钟头,眼泪和着汤,一起被喝进了肚子里。
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青春片。它很普通,讲述了少女李玩的初中时光,以两只同叫“爱因斯坦”的狗的命运为主线,从而与家长产生的碰撞和磨合。但它又能直击人心,有爱,有痛,有悟,有泪点,就是你我他的日常。
成长,不管以什么方式走过,都会曾在某个时刻,某件事中,孤独偏执,尖锐疼痛,兵荒马乱,感觉被全世界抛弃,又全身心厌憎着全世界。然后在忽然而至的某一个时刻,似乎一下子长大,举手投降,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长成那个不动声色却仍然孤独的陌生的大人。
谁不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呢?谁不是一面坚持一面妥协,谁不会在某个瞬间,巜再回首》,却不堪回首,终至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哭成狗。
所有的痛,不管大小,都得自己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掩埋,永远尘封或者偶尔打开,不由自己做主。
我们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听话,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但他们也希望我们与众不同,个性独立。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我们也都象李玩一样,有喜欢的学科,有自己的爱好,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不得不服从父母老师的安排。不喜欢数学,难道高考就不考数学吗?喜欢语文,读了中文系你能找什么样的工作呢?这就是现实。
理想永远很丰满,现实始终太骨感。
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和同桌聊天,我们畅想: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让他的童年只有玩。后来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真的想要他们使劲玩,可是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便会让你心里发慌:到底玩是对他的人生负责,还是学才是?
生下你,你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完全尊重你。但一棵小苗如何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不知道。只有且行且扳正。
一句“我是为了你好”,是多么沉重又无奈!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反感听到这句话,认为是父母用他们的权威来绑架我们。后来我们当父母了,我们终于理解了父母当年的拳拳之心,于是我们语重心长的对孩子们说,希望他们能听进去,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可是不能,他们一如当年的我们,对这句话嗤之以鼻。
生命是个轮回,前辈走过的路,后辈不管用什么方式去走,也还是会重走一遍,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某个岔路口或者某个拐角处,忽然的邂逅。那时,是幡然醒悟还是醍醐灌顶,是呆若木鸡还是热泪盈眶,是释然还是放下,是不再痛还是更疼痛,皆与往事干杯。
你终于长成了我,理解了我,又去要求他。他反抗着妥协着,又终于长成你。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一个又一个轮回,周而复始。
孩子,你想活出自我,我也想。你想我理解你,感受你所有的感受,给你我全部的爱,我也想有人理解我,感受我所有的感受,全部都爱我。可我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活在人群里,有父母孩子要养,有上司下属应酬,要说很多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有烦恼,有焦虑,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我也不是一下子长成这样的,我也曾如你一样年轻,我也曾经受过那些或大或小的青春的疼痛,我也曾象”爱因斯坦”一样反抗过,抗争过,然而后来,我唯有慢慢与生活和解,象李玩那样,一步一步,最后成为一个看上去懂事的人。不然,我会象“爱因斯坦”一样绝望的死去,或者象楼上那个发出鸟叫的人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孩子,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会拥有一些,会失去一些。只是年少的时候,更敏感,便会觉得更尖锐。而成长没有捷径可走,所有过程中遇到的痛,都得自己亲自去疼。
当你还是孩子时,痛的时候你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会有我来哄你。而我哭的时候,既使你在场,我也蒙着你的眼睛,不想你看到。
成人世界里,也有着无法言说的痛。
年少时,我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是:让我做一颗沉默的星,在自己的轨道上滑行。
现在,我告诉自己:随着人群走下去吧,在人群里,你不孤单。
这就是长大,这就是生活。
随着人群走下去,必须绕道的地方,拐个弯,在平行时空里歇歇脚,再汇入到人流里。
象李玩说的:不参加物理兴趣班,但可以参加物理竞赛呀。
她做到了。
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