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她们说我丑”,“孩子,对那些眼神不好的人,我们得同情”
家长做到这一件事,就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实现自我
每个人都受到他人的评价,同时也会有自我评价,归根结底左右自己行为方式的是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自我调节的方向。认识自我是个持续的过程,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实现自我。孩子的认识自我从父母的评价开始,然后最终会确立自我意识,回答那个古老的问题——“我是谁”。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人认识世界通常是指认识自己之外的世界,主要是周围环境,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过程。自我意识则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或称“自我”。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三方面。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比自我本身对自我的影响更大。这句话听来拗口,简单来说就是:你是如何认为你自己的,比你自己真的怎样,更有影响力。举例来说,我认为自己是个大美人,其实我可能算不上美人,仅仅是很平凡的相貌,甚至还有明显的缺点。“我认为自己是个大美人”就是自我意识,“很平凡的相貌”就是真实的自我容貌描述,那么对我来说,哪种判断影响力更大呢?
心理学认为“我认为自己是个大美人”影响力更大。具体来说就是,因为我自己的认为,所以我充满自信,有勇气以大美人的心态去积极乐观的生活,认为大家喜欢我,愿意和我相处,我能充分地装扮自己,觉得一切装扮都是“锦上添花”,或者我根本不装扮自己,觉得自己“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尽管实际上只是平凡的相貌,可是因为自认为很漂亮,心态和行为方式就大大不同了。
同样的相貌,我也可以认为自己“丑陋的很”,尽管实际是平凡相貌,可是自己主观认为丑陋,所以遇事胆怯灰心,不愿意与人交往,谈恋爱找工作都没有自信,并且认为“他们肯定都嫌我丑”,消极退缩,生活无趣。
为什么同样是平凡的相貌,前者把自己看成大美人就能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生活,后者把自己看成丑小鸭就变得消极颓废充满哀怨的生活呢?因为人的自我认识将直接导致自我评价的差异,而人也会因为自我评价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那就真的是“梦想成真”了——你认为自己是大美人,于是你真的光彩照人;你认为自己是丑小鸭,于是你真的四处碰壁。
孩子的自我评价经历了指向性变化,从最初的完全依赖成人评价,逐渐变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尚不稳定的时候会对部分成人评价提出反对。“多多是不听话的孩子”“妈妈才是不听话的孩子”“果果拿不动椅子吧”“爸爸拿不动,果果能拿动”,这是正常的反应,一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是孩子也在发展自我价值保护系统,同时孩子还并未真正确认稳定的自我评价。成年人不再急于用语言反驳他人的评价,正是因为成熟的人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人的观点只做参考,不进入直接的自我评价范畴。
孩子的自我评价还经历了从情绪性到客观性的评价。开始是都喜欢听好的评价,但如果大人给了不好的评价,孩子也接受。比如“乐乐是个小胖墩”,孩子自己也会经常重复这句话给别人,甚至当你问“谁是可爱的小胖墩呀?”,孩子会乐呵呵的回答“乐乐”。但孩子逐渐知道“小胖墩”不是赞美的话,就会提出反对“乐乐不是小胖墩,乐乐是小帅哥”,能分清是不是好话了,这时候的自我评价是带有情绪性和自我保护的。再往后发展,才是客观性评价,“乐乐比多多重十斤,老师说该减肥了,不能吃太多太饱,吃太多就变成小胖墩了,跑不动,走路都累”。
所以引导孩子的自我评价先从父母的赞美肯定开始。我们说“多多最勇敢了,打针都不哭”,孩子就会把这个评价很自然的纳入自我评价系统,重复信息“多多最勇敢了,打针都不哭”。如果我们随口批评孩子“多多真没羞,这么大了打针还哭”,这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太小的孩子还不会反推“勇敢的孩子打针不哭”,于是下次打针还会哭,然后换来父母的再次批评。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从情绪性自我评价发展向客观性自我评价,我们对孩子的引导就多用事实说明。比如“乐乐真懂礼貌,遇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问老师好,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孩子一方面确认了自我评价“是有礼貌的孩子”,另一方面找到了依据“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
为什么要让孩子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呢?就像开始谈到的例子,同样的相貌不同的自我评价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结果。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也是为了对自己有充分的肯定和信心,能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才是最后关键性的一步。他知道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哪些是符合自我评价的,哪些是不符合自我评价的。比如“乐乐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个自我评价之下孩子不愿意撒谎;比如“美美很爱学英语”,在这个自我评价之下孩子就不觉得学习是应付父母的苦差使了。
我对我女儿宁宁的评价,开始是“宝宝最漂亮了,妈妈最爱了”“宝宝可真精神,妈妈看着就开心”,后来进化成“宁宁好勤快,总是帮妈妈的忙”,再后来是“宁宁,你觉得自己棒不棒?为什么呢?”,正是遵循了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第一阶段先给信心,第二阶段把评价与依据结合,第三阶段引导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己来决定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通过怎样的方式。
不要对孩子唠叨、警告、威胁、呵斥、讽刺、说反话,更不要用和别的孩子比较来摧残孩子的自尊。我们生育了孩子,是希望好好爱护抚养,那么就顺其自然,给够阳光,偶尔松松土锄锄草。有积极自我评价的孩子,会像向日葵追太阳般地调整自我,跟上评价,不必父母耳提面命。有人担心孩子会不会被惯坏而变得太骄傲、太自大了?这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回到第二阶段“把评价与依据结合”,让孩子自己判断。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有逻辑,请相信,他能找到答案。
家长做到这一件事,就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实现自我,那就是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给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永远不要抱怨,放弃抱怨的念头和行为,一切只是向着目标前进,向着目标做努力,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实现,这就是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散养心得: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孩子的自我评价将引导孩子去实现那个评价中的自我。评价就像一个能预见未来的魔镜。如何评价自己,比被评价的自己到底怎样重要的多,同样我们如何评价孩子,将决定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