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一些人,你曾经和她们很熟悉很知心,但当时光远去,隔着岁月相望,又似乎很生疏,抑或相忘于江湖。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不是吗?儿时的玩伴,青春作伴的好友,一起成长的同学……大家曾经相识,曾携手走过一段旅程,然后班车到站,各自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向前。
今天突然想起了高中时的Y,翻看了她的朋友圈,我和她曾经很熟悉很友好。
2010注册申请qq至今,我也有了7年Q龄了,当时请同桌Y帮我注册的。两耳只闻窗外事的我从来没有去过网吧,那时也根本不知道“qq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虚拟存在和圈子呈现。
我和同桌Y三年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同宿舍,且常常座位挨在一起。当时能在一次次分班的情况下,还能有这种机缘巧合,真的很难得。我和她聊起,她找出了空间相册里十年前的合照。配图并感慨道:人的一生,应当有许多停靠站,我但愿每一个站台,都有一盏雾中的灯。很庆幸,时隔多年,高中好同桌,还记得这些话,岁月未老,人已老。
现在是夏季,很闷热,伴着这种闷热,我的思绪好似回到了十年前,当时夏夜的晚自习,教室里的风扇一圈圈地转着,还有课间站在走廊边吹风时上望见的四角天空:
在我那苍白底色的高中时代,没有什么谈得上是亮丽的。我从来都没有做好准备读高中,前路踟蹰的迷茫过后,一下子就被急速到来的节奏和陌生冲撞得不知所措。只记得在十年前那个夏季的上午,3621天前的那个上午,突然就到了高中的校园。从来没住过校的我,也从此告别常住的卧室,开始学生时代的住宿生涯。不知怎么的,十年后的今年依然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妈妈在高一七班门外和我分别后,我突然间眼中就悬了泪。接下来7天军训的日子何其漫长,当时未满16岁的我,是如何想家啊!周围全是我不熟悉的方言,加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全部扑面来袭,在没有分科的第一学期里,繁重的课业压得我无法喘息,也无法跟上节奏,开始有科目不及格,那是成为一位学生的角色后,最始料未及最彷徨无助的一段时光。一切的不适应和许多学不会在高中最开始的时候就给了我当头一击,数列和函数学不会,物理听不懂不会做题,化学听得云里雾里,我顿时觉得初中学得游刃有余的全是皮毛。(PS:在一个精英并不是绝大多数的学校里,我这种水平竟然还是在班级里前十名,汗颜。)。
我那时候好着急,在班里也没有一个朋友,可是Y经常帮助我,体育课上,平时在宿舍里。直到分科,我们还在一起。分科后的两年半时间,我便再也没有忧心过学习。自知不是学理工科的料,只好选了文科,连试的退路都没有。很快地,在即将到来的高一下学期里,我已经把数学补上去了,第一学期没补上的,在高三系统复习的阶段里,也已经补上,数列和函数都已经得心应手。从此我的数学便一直不错,我痴迷立体几何,圆锥曲线也总结了很多方法,已经有同学经常去让我讲解题。以至于在第二次高考时,数学的考好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成功(PS:那是我们的眼里能上本科就是成功了。)所以终于从当初的65分超级不及格逆袭到137。
那时的生活该用“灰暗”还是“暗淡”去形容呢?我们用困倦的双眼开始一天的晨读;用手臂支撑着瞌睡的头颅,熬到一节课的结束;用一支支用完的黑色笔芯写满一张张试卷;埋首在一摞摞高高的书本间;用掉一本本草稿纸;在微小的世界里听老师们讲述明天和残酷的现实;用尽所有的书写速度,奋笔疾书完成考试……
在忙里偷闲的课间十分钟,赶紧在日记本上记下勉励自己的语录。为了那个在众口中描述无数次的未来,为了那份梦想怀揣着单纯的期待,为了不失之交臂而义无反顾潜心付出,大家可以坚持一千多次旭日东升。对我而言,是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执拗地走想走的路,为了对得起自己艰辛的每一步。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岁月只发生在高中,发生在每个人的青春年华。
那是灰暗的,那是焦灼的,那是迷茫的。那时的世界太小了,思维的固化,体制的机械,围城的局限,让我当时的世界好小,当时的生活好无趣。我没有真正融入过所谓的圈子,以至于后来回想,没有值得精彩可记之处。可是唯有和友在周六的下午骑行在归家的路上,才是一周中身心无比畅悦的时候。在看似漫长的路程上,边骑车边聊天时,时间过得竟是那般快。还有那小星期的下午,可以飞出校门去街上走走,可以不上晚自习第二天不上早自习,那是当时生活中最大的馈赠。
有些路并非美好,而是再回首时觉得难忘。当年一起骑车的朋友还亲密如斯,太多的人都相忘于江湖,我们曾经熟悉,我们后来相忘。可是记忆中的夏天早已在我的脑海定格。
2017年7月19日晚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