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Seabrook山谷徒步:遭遇神秘码,撞见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发现一支神秘部队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华人军团
这是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十几万来自中国的华人,远赴重洋,由遥远的东方来到西方的前线,代表中国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被称之为:Chinese Labour Corp 中国劳工军团。

先感叹一下子:一个世纪的遥望
一个世纪的东方遥望
英伦恬静的山谷中
一个军人烈士陵园内
几块幽幽的石碑
耸立
上面篆刻着
华人的名字
那一天,那一年
曾经
炮火欧洲蔓延
远渡重洋,葬身他乡,
静默无言
他,
本在山东省平度县
如今
碑面向着大海的方向
任海风吹过百年
不知道他是否
思念远方的故土
是否知道华夏的变迁
祈祷
松柏上的松鼠可以常来陪伴
祈祷
夜晚的星辰闪烁,流星能够带着他的魂魄滑落在东方的家园
一个世纪的遥望
东方,,,
故乡
家园
看,天空中有一只东飞雁

在丛林转悠。转悠之时,便发现些特别的事情。丛林里的几棵树上,发现了神秘码。
有些是字符,拼了半天也没有拼出什么结果来。有些是莫名其妙的喷涂,似乎在表达着什么意思。英伦丛林艺术?也许吧。英国乡村很多孩子会在野外丛林里嬉戏,也许是他们无意间涂抹的玩耍游戏。
管他呢,继续我们的脚步。

位于Seabrook海布鲁克山谷之中有一个英军的烈士陵园,之前经过这里几次。并没有看到这里有中国人的墓碑。这次选择了另外一条之前没有走过的小路穿越丛林。经过这里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伫立在这里的石碑。刻着六个中国人汉语名字的墓碑。
于是,翻开了一段让我们遗忘的历史。

中国劳工军团的墓碑在烈士陵园一个角落里。这里安葬的是一个世纪以来,从一战,二战,到现在,我们周围的小镇上为国牺牲的英军烈士。很奇怪,这里出现了几个中国人的名字。

下图,左数第一块墓碑: CHINESE LABOUR CORPS NO:105994 CHIAO PI CHENG (中国老公军团 编号:105994 英文名字:CHIAO PI CHENG)
之下,中文名字清晰可见。他叫做焦壁成 来自于中华民国山东平度县 于1918年4月13日死于当地的一家医院

另外几块墓碑

本来我们在陵园门口转悠,站在陵园外观看。陵园维护人员大概看到我们是中国人,便邀请我们进来。于是,走进陵园,伫立在墓碑前,算是小小的祭奠一下吧。

英军烈士陵园,发现了几块中国劳工军团的墓碑。这一发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回家后,在网上查询有关中国一战参战军团的情况。读过几篇有关中国人参加一战的历史之后,感觉到这些人虽然在招募之时,算不得是军人,或者说是应招入参加战斗的军人。但,他们到达欧洲之后,为法国和英国军队服务。安排在军队作战的前线,挖战壕,修铁路,修军用设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星期工作六天。顽强的体力惊人的忍耐力,支持者英法军队在前线上与德军的抗战。虽然,参加一战之初他们只是被简单的军事培训,也没有配备枪械。但后来,随着中国对德国宣战。他们手里有了武器,成为了正式军人。参考了一些文献,没有查到一战期间具体中国人到达欧洲战场的人数,大约在20万人左右吧。
这么多华人到达欧洲战场,是被当时的民国政府逼迫而来吗?或许,当时北洋政府是趋于列强的压力,而被迫派遣劳工援助英法德一战吗?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又反复查看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一战期间,我们国家正是北洋政府当政之时,虽然,国力疲弱。但,派遣劳工之事,却是,主动而为之。较为悲哀的事情,在1915年6月,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最初向英国领事馆,提出我们要派遣武装劳工协助英国在欧洲对抗德国的时候,竟然被人家决绝了。后来,梁士诒觉得欧洲战场的混乱,是中国未来的一个机会。并笃定德国必败。如果此时,中国派兵介入战争,在战后中国可以在战后的国际事务中谋得自己的话语权,并夺回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英国拒绝之后,梁士诒修改了具体计划,由原来的派遣武装军队,变成了武装劳工,并很快得到了法国响应。1916年5月14日,法国方面与中国签订了关于雇佣50000名劳工的合同。在法国招募中国劳工参战之后,1916年10月英国战时内阁也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Chinese Labour Corps(中国劳工军团)。这样以来,中国劳工开始陆续到达欧洲战场,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
欧洲中国劳工军团的死亡人数不是很清楚,估计大约有几万人。他们死于三种途径。第一,在来往欧洲的途中,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死亡;第二,在欧洲战场上敌人袭击时被杀害阵亡;第三种,死于战后清理战场,被地雷炸死。死亡的这些人被安葬在异国他乡。现在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的山谷之后,我发现了他们的墓碑。据说,最大的一个中国劳工军团的墓地在法国北部,那里埋葬着大约几千名中国人。也据说,他们的墓碑面向东方。这个翘首凝望,一望就是一个世纪的东方。
注明:老照片来自于网络,文章最后有照片地址链接。

来自中国的华工,在军营里被培训时候的照片

华工与英军共同在观看娱乐演出


一战期间的中国劳工军营

祭拜墓碑后,我们继续前行。在丛林固定的某个区域,在树上还有这些神秘码出现。在看到这些,心里头多了些想法。这些密码,也许,可能是要表达些什么吧?

看不懂,很好奇。。。
丛林中穿越而过。。。

穿越中。。。

为证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符合我们的发现。本文虽不长,本人阅读及参考的文献如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