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吃素(下)

作者: 272afcf6c067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7:13 被阅读15次

    为何吃素?(下)

    为何吃素(下)

    第二点,实践菩萨道

    菩萨道的定义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的实践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不杀生而护生,这是菩萨道的开端,进一步如果能够损己以利人利物,那就是在实践菩萨道了。修行人的观念跟做法与世俗人是截然不同的,世俗人多是自我本位,自私自利,因此有一句话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我们现在既已进入修行的门槛了,就要将世俗的观念倒转过来──发心愿意损自己而利别人。

    当然,我们是凡夫,也不能过於勉强、自苦自恼,我们不必高攀菩萨,去学菩萨的行谊,否则恐怕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也不能不了解这个道理,不能不向往那样的境界。应该要知道、了解之後,然後随缘随分去实践。就像宗风所讲的:“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这一句话是净土法门很关键性的经文。

    《华严经》说:

    诸佛以大悲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大悲就是大慈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见佛心的内容是什麽?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就是佛的本体。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众生也都有大慈大悲的心性,只是被烦恼、习气所盖住,因此需要修学,就如禅宗神秀大师所讲的:“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华严经》又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华果。

    以一棵树的成长存续来说,根最重要,如没有根来吸收养分的话,枝干树叶就生长的不好,也不能开花结果。经文中的根指的是什麽呢?指的就是众生,树上的花果就是佛菩萨。也就是说,想要有好的花果,想要成就佛菩萨,就先要把根保护好,也就是要先以“大悲水”来利益众生。这里讲的众生是人、动物以及冥界,通通包含。只是我们现在是讲吃素这个主题,所以主要是针对动物的慈悲。

    第三点,不吃父母肉

    有人或许会想:吃肉是吃动物肉,又不是吃人肉,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其实吃肉就是人吃人,也就是在吃父母、六亲的肉。为什麽?佛在《梵网经》就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也就是说,举眼、放眼所看,天下所有男人都曾经是我们的父亲,所有的女人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因为我们生生世世投胎转世,出生一世为人,就有一对父母,百世为人就有百对父母;如果是转生一恒河沙数,就有一恒河沙数的父母;百千万个恒河沙数投生,就有百千万个恒河沙数的父母。我们从旷劫轮回到现在,父母就像百千恒河沙数那麽多。

    所以当人的时候,固然有人的父母,当动物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动物的父母,这样加起来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佛陀在《心地观经》也说:

    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於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又以一首偈语说: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这些经文都是真理,我们必须薰习、接纳,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吃素就会觉得是非常应该、非常必要的。对所有的人也就会以一种爱护、珍惜的心来对待他们。

    儒家〈大同篇〉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理念跟佛陀的观念很接近。

    不只是我们的父母才是我们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也要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来孝敬他;不只是我们的儿女才是我们的儿女,对别人的儿女也要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来爱护他。

    孟子也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父母、长辈”的意思。我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推广这样的孝心去孝敬别人的父母,把别人的父母也视同自己的父母来孝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慈爱”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晚辈”的意思。我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推广这样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

    孩子也视同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及”是“推己及人”的意思,这就是“忠恕之道”。我们盼望好事,想到别人也同样盼望好事,所以也让别人能够拥有好的事情、好的未来。我们不希望坏事,想到别人也是同样的心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就不会以负面的心思言行来回应对方,这就是同理心,就是菩萨道。

    有情之物没有不想追求快乐,没有不想离开痛苦的。天下最尊贵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杀生,现在它的生命要被杀了,它痛苦不痛苦?一定很痛苦、很怨恨。

    有一首诗就说: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这一首诗字面看很平常,但是细细体会,真的令人怵目惊心。

    千百年来一般人所吃的三餐,小小的一碗肉羹,背後冤深似海,含藏着很深重的怨恨跟不平,犹如大海那麽深;世界上不断地有战争、灾难、瘟疫、暴戾之气,都是从吃肉而来的。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但听屠门夜半声”,半夜的时候到屠宰场去听听里面的声音,就能够了解了。

    鸡被杀的哭声、鸭被杀的哭声、猪被杀的哭声、牛羊被杀的哭声,那种凄惨的哭声,一声一声的挣扎哀嚎,含藏着多深的痛苦、不平、不满、怨恨,这种甚深的仇恨充塞在虚空中,生生世世一直流转,等待机缘报复。因此这个末法时代,佛陀说是“劫浊”。所谓“劫浊”就是有种种的灾难,显现出来的就是暴戾之气,会引起战争、斗乱。

    如果人人能够吃素的话,这些冤孽就会平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就会给社会带来和谐,给世界带来和平,给国家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既了解每一个人每一天三餐吃素,意义是那麽的重大,关系是这麽的切要,我们就应立即开始每天三餐都来吃素。

    有一首偈说: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这首偈是寒山大师说的典故。有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大师有宿命通,正巧从门前经过,他一看,哎呀!这一家所谓的“喜事”真的是悲哀、痛苦、愚痴的丧事啊!为什麽呢?“孙子娶祖母”,这道理不难了解。往往阿嬷(祖母)对孙子都非常疼爱甚至执着,可是她已经老迈,无法看到孙子的成长,去世之後,只因对孙子的执着爱恋之心放不下,导致她出生为人有缘来遇到她的孙子时,因为对孙子很关心,因此就跟他结婚了。

    “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席上所坐的这些亲戚、朋友、贵宾,上辈子是牛、羊、鸡、鸭来投胎转世的;锅内所煮的山珍海味,却是前辈子我们的父母、丈夫、妻子、儿女六亲投胎转世,要来还他们业障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果吃肉就是害了对方的生命,将来必定一报还一报,互讨互还。

    我们是凡夫只有肉眼,没有天眼通,投胎隔世,前辈子的事也都忘记了,前辈子的亲人即使这辈子相遇也不认识了。这都必须因为学佛,经过佛陀、善知识的教导才能了解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麽一想,确实感到众生真是愚痴,六道真是苦海,我们都常不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戏码,现在扮结婚的戏,下辈子扮着被人杀、被人吃的戏。这辈子互相恩爱,下辈子互相怨恨,下下辈子互相报复……如此的循环不止、反覆轮回,不断上演着这种没有好下场、悲苦的戏剧,这个戏台,我们也该歇息下台了。

    我们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比较看看:娑婆世界冤怨相报,你杀我、我杀你,我吃你、你吃我;而极乐世界是慈悲、智慧、清净、自在、安乐,无量光、无量寿,那我们要选择哪里?当然要选择极乐世界。

    第四点,不结众生怨

    “不结众生怨”跟前面“不吃父母肉”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佛陀在《楞严经》就说: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又说: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也就是说,这辈子当人,如果吃羊肉,下辈子就投胎作羊来给人吃,还这个债;如果吃猪肉、鸡肉、鸭肉,也是同样的因缘,必须还这个债,不可能躲得过。

    这是以人跟动物的转换来讲的,但是往往因为人所造的恶业很多,通常下辈子都是先到地狱。地狱的痛苦果报当然比畜生道更严重,时间也非常漫长,果报受尽再转世为人不晓得要多久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修行人如果能够思地狱之苦,就能够常思极乐之乐,也就能够发愿生极乐之心。

    有一首偈子说:

    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

    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

    “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今天一天持斋吃素,这一天天下所有杀生的事都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好像不在杀生的现场,就跟那个杀业没有关系了。

    “债有谁知”,讨债还债从哪里知道?有谁能够知道呢?

    “披毛戴角古今还”,戴角的都是禽兽、动物,它之所以会生为动物就是来还债的。因为它过去世有吃过这样的动物,所以这一世就生为这样的动物来偿还。

    任何宗教都讲爱心,佛教讲慈悲心,慈悲心的实践就是从吃素开始。

    耶教不认为吃素就是爱,因为他们的爱是只限於人类,对人是平等的爱,可是对动物不是,认为动物是上帝所创造,要给人管理、给人吃的。而且上帝也有规定,以羊来祭拜祂,同时也约定祂的百姓,肉可以吃,血不能吃。这样的主张或许有他们背後的含义,但是他们的爱只局限於人类,显现出来的自然是不圆满,也不合乎逻辑的。

    上一堂课“说爱”的主题讲到“博爱──耶教的爱”,讲到《旧约‧利末记》上帝规定他的子民“不可报仇、不可埋怨,要爱人如己”之外,也引用《新约‧马可福音》第十二章:“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

    ”这段话可说是耶教的总纲,他们的教理可说是从这个总纲领所开展出来的。

    这里讲到两件事:

    第一件,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他们的上帝。这是最大的戒律。

    第二件,要爱人如己。

    这里讲到“爱”,“爱上帝”还有“爱人”,往上要爱上帝,往下要爱所有的人,而且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几乎是把全身心性命都抛出来去爱上帝。这部分讲得很好,与我们的净土法门有相当一致的契应。就净土信仰来说,我们要以怎样的心归命弥陀呢?借用他们的用语,也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尽自身所有来归命弥陀,这样的归命才是真正的归命。

    “归命”,把我们的命,归顺、归投於阿弥陀佛,岂不是等同这里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弥陀、顺弥陀、接受弥陀。阿弥陀佛的愿就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看成他自己,所以说“於诸众生,视若自己”,那岂不是同时提示我们: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爱弥陀、顺弥陀、恭敬弥陀之後,就要以佛心为己心,去爱众生、恭敬众生,不仅不带给众生苦恼,反而要给众生带来安乐。

    所以宗风俗谛第一条就说:“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对弥陀恭敬信顺”,这包含着无穷的爱在里面,恭敬他、信受他、顺从他、不违背他、保护他、爱护他。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可以说弥陀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有阿弥陀佛才有我们,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我们,只要有阿弥陀佛,也就有我们了。所以俗谛第一条首先就是对弥陀要恭敬、要信顺,要绝对性地归命。

    “对他人恩慈体贴”,“恩慈”就是对一般人给予布施,给他带来好处。但这还不算恩,要能够给对我们不好的人、要杀害我们的人,带来好处与利益,这才是恩惠中的恩惠。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先尽量掏空自己。

    “对自己谦卑柔和”,把别人看成在我们上面,我们是在他们下面,我们是来服事他、做的他佣人,所以要尽量让他满愿,不让他不平、不满、生气,要这样的谦卑。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实践慈悲,并且信佛、念佛,得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上人

    (2016 年 2 月 12 日大年初五,讲於弘愿念佛会)

    ——

    南无阿弥陀佛……

    为何吃素(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吃素(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et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