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博弈人物简友广场
从“囚徒困境”论大国博弈困境(二)

从“囚徒困境”论大国博弈困境(二)

作者: 南园_ | 来源:发表于2022-12-03 18:24 被阅读0次

    第二个大国博弈现象:魏蜀吴

    为什么是魏(晋)最终灭了吴、蜀,而不是吴、蜀联合灭了魏呢?为什么三国之中蜀最弱,且又是最早灭亡的呢?(最弱不一定会最早灭亡,后面还会举例说明的)

    如果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式,分析三国魏蜀吴的决策现象和兴亡结果,是会有一个较清晰的逻辑脉络。

    在魏、蜀、吴的三方“囚徒困境”博弈中。从力量的角度讲,魏(晋)是主导优势方,相当于博弈中“警察”或“法官”角色。它基本可以主导游戏规则。它可以在各种好的结果中做抉择,且处于博弈中的第一有利位置。而吴、蜀则是博弈中的劣势两方或多方,相当博弈中的“囚徒”它们联合起来的最好结果,无非是可以整体自保,但还是无法对魏有所压制。吴、蜀只能分别在各种不利结果中做抉择,且只能争取第二有利位置。

    魏(晋)既然能灭吴并蜀,可为什么又耽误了这么久呢?在“囚徒困境”模式中,魏(晋)是主导优势方。从力量这个角度讲,魏(晋)最终灭掉吴、蜀,应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无须过多论述。值得一说的是,为什么魏(晋)灭吴、蜀,费了如此长的时日呢?是不是犯什么巨大错误了呢?若从“囚徒困境”模式分析,魏至少是犯了博弈策略方面的重大失误。按理说,以魏对吴、蜀的压倒性优势,无论用什么博弈策略,基本都会最终灭掉吴、蜀,但如果有更适当博弈策略,则会事半功倍。

    魏作为博弈中主导优势的一方,按理说用“连横”策略(也就是根据形势,分别拉拢吴、蜀中的一方对付另一方)如此则能使自身优势更大,使吴、蜀的劣势更大。但魏的“连横”博弈策略,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在执行中犯了巨大的错误。魏蜀属于“冰炭不同炉”的死敌。因而魏若搞“连横”就只能连吴图蜀,而不能连蜀图吴。这就给了吴可以反复横跳,左右取利的空间。这就是魏“连横”博弈策略的先天不足。再加上魏在执行连吴图蜀的“连横”策略时,又犯了巨大错误。如夷陵之战,处在博弈劣势方的吴、蜀火并。按理说这正是魏连吴灭蜀或残蜀最好良机。可魏主曹丕却选择了偷袭唯一可“连横”的对象吴。这样,魏的“连横”博弈策略基本破产。这样就逼得吴再次倾向连蜀“合纵”抗魏。魏在三方博弈中虽有主导优势,但由于博弈策略出现巨大问题,灭吴并蜀能不更费时费力吗?

    那蜀为什么是博弈最弱的一方,也是最早被魏灭掉的一方呢?从力量的角度讲,蜀在三方中力量最弱,被灭掉并不意外,但为什么又是,最早被灭的呢?我们应该知道,力量最弱不一定就会最早灭亡的,也有可能是博弈策略不当造成的。从“囚徒困境”模式分析,蜀是处在博弈最不利位置的。一是蜀力量最弱,二是魏、蜀是“汉贼不两立”的死敌。这就造成了蜀在三方博弈中的先天劣势。也就是蜀只能和吴“合纵”抗魏或自家一国抗魏,而不能连魏图吴。也可以说,蜀无法借魏的力量,让自身在吴、蜀合作或对抗中,处于博弈更有利的一方。蜀本身力量就弱,加上博弈策略就有先天不足,能不更弱?能不最早被亡?

    反观,吴和魏没有什么“汉贼不两立”必然对抗性。因而吴可以在魏、蜀之间反复横跳,左右逢源。吴若和魏搞“连横”可借魏的力量从蜀身上捞到好处。这也是吴敢图蜀的荆州,也能图的成功的主因。因为魏只能“连横”吴,蜀也只能“合纵”吴。所以吴不用担心得罪其中一方时,就会遭到它们“连横”对付自己。也就是说因为吴和魏的关系还算“良好”让吴在这“囚徒困境”博弈中,获得了第二有利位置,再加上吴的实力在三国中也是第二这样。所以吴比蜀晚被灭,也就合乎逻辑了。当今人,百般讥笑孙权为“大魏吴王”时,只恐会“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呵呵!

    总而言之,从“囚徒困境”模式推论,因为魏(晋可以看作魏的延伸)是博弈中的主导优势方,它能最终灭掉吴、蜀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于它博弈策略有先天不足及执行有误,一定程度上耽误了灭蜀并吴的时日。吴、蜀由于是博弈中劣势的双方或多方,只能靠蓄积力量和灵活运用博弈策略,延缓各自“寿命”吴由于力量较蜀强,博弈策略施行的条件和方式比蜀有利和灵活,因而吴自然比蜀“寿命”更长。蜀则由于自身力量和博弈策略的先天不足,只能一直处于博弈中的最劣势位置,因而最早被灭亡也是情理之必然。

    前人所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现象,无非就是“英雄”们,是顺势还是逆势而为所致的缘故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囚徒困境”论大国博弈困境(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fm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