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马西奥在他的《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中将人类的情绪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的通用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和惊讶,和我们的七情非常类似。
他认为,这类情绪的行为程序已经被编制进基因,并且表现出非习得性、自动化和可预测的特点。显然,这类情绪是跨文化的,甚至在很多动物身上也一样具有。
第二类是背景情绪,比如狂热、沮丧、多愁善感,这类情绪的产生可能是由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个体的内部状态导致的,比如疾病或疲乏。
这类情绪有点像心境,比较隐秘,在个体尚未意识到情绪存在的情况下就触发了情绪的产生。回忆过去发生的情景,或是想到可能发生的情景,都可能触发这样的情绪。
第三类就是社会性情绪,比如同情、尴尬、羞耻、内疚、蔑视、嫉妒、羡慕、骄傲、崇拜等。尽管,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能与社会性有关,但这些情绪与社会相关度更高,它们一般在社会情境中触发,并且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社会性情绪是新近才演化出来的,某些可能是人类独有的,比如崇拜和对他人心理痛苦、社会性痛苦的同情。社会性情绪包含了许多道德规范,形成了伦理制度的自然基础。
由此可见,情绪既有先天基因的决定因素,又有后天社会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力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它甚至可以抑制或改变先天因素的作用。
有一首小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生命的眷恋无疑是写在基因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爱情却可以超越这种对生命的感情。爱情是一种既有基因的控制因素,也有社会的影响因素。
但是,自由基本上就是一种纯粹的社会信仰了,这种社会性因素甚至可以打败所有其他基因决定的因素,而成为人类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孔子也曾经说过:不吃嗟来之食!当生命遇到危险,为什么人类仍然愿意放弃生的机会,而选择社会性情绪给我们指引的方向?
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这样的选择究竟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
在人类的演化史上,语言的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可以带来合作,沟通上的便利可以让在大自然中毫不占优势的人类个体以群体的面目共同面对任何强敌。
由此,人类社会诞生了!正是通过合作才使得人类成为大自然中的真正王者。
但是,人类自私的本性始终存在,它成为一股隐藏在社会中的持续破坏社会合作的黑暗力量。社会规则是人类用以对付这种力量的有力工具。
道德规范就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却无比强大,因为它利用了人脑的神经生物机制。
人类自孩提开始便沉浸在社会中学习各种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会转变成深藏于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进一步会转变成行为倾向影响我们的行为,使得我们的行为看起来像一个自动机。
而这个转变正是通过社会性情绪实现的。
每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但由此形成的认知模式所引发的社会性情绪却是差不多的。道德规范可能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变化,而社会性情绪自始至终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可能就是大脑的智慧之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