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
朗诵和朗读并不是一回事儿。
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登上舞台,所以在吐字归音、情感渲染、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要求,有时甚至要夸张一些。
朗读则是把文字转换成了声音,无声变有声,相对自由轻松,但也不能太随意。
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可以用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来试读。我觉得用朗诵更加合适。
最早接触朗诵是初中时的合唱比赛。记得其中一首歌是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朗诵词出自语文老师之手。
排练时,老师给我指点哪句话该如何读才能使情感更加饱满、充沛。我一一照做。比赛结果是我们班获得了年级组第一名。
那时候,根本接触不到口才班,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但几次比赛经历,也悄悄地播了一颗种子在心里。
只要有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那一次的意外收获,是在收音机里听相声的时候。节目名字叫《绕口令》。
一捧一逗两个演员,说到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说是基本功。要做到口齿伶俐,就要多练嘴皮子。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练绕口令。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这也是我学会的第一个绕口令。
要对着一张窗户纸练(北方农村糊窗户用的纸,多植物纤维,有韧性、不易变形,但是很易吸水。),如果一定时间内,纸不被唾沫打湿,就说明功夫练到一定程度了。
相声演员练发音,也是每天早早起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再次拾起来这个爱好,是通过一个专门发布诗歌的微博。
除了发布诗歌以外,每一首诗都有配乐朗诵的音频,还有对诗歌的解读。
朗诵者有专业播音员,有演员,还有朗诵爱好者。
比较舞台上的朗诵,这种的朗诵更加亲切自然,更贴近大众,适合闭上眼睛品味。
直到现在,我也时常去听,但是没有勇气投稿。
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
我虽然还能一口气从一个枣说到十个枣,然后再从十个枣说回一个枣;虽然曾经能背着说“打南边来了个喇嘛”,但我不能流利地说“黑化肥挥发会发灰”。
不要说朗诵水平,我连自己认为满意的程度都还没有达到。
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我打算开始加强学习和练习。从基本功练起。
艺不压身,不管学了什么,都握在自己手里,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