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清晨或午后,坐在书桌前,捧开一本喜欢的书,放上一杯温热的水,让阳光洒在身上,静静地开始阅读。纸张略微粗糙的触感,翻动纸页的满足感,和厚实的书在手里变薄的过程都让我觉得像是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拿出一段连续的时光阅读纸质书籍,感受一页页纸翻过,看着印刷的墨迹,这种既有形式感又有实际意义的行为是我从小到大保留的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阅读方式被呈现出来,人们可以选择手机阅读,语音听书,还有各种提升阅读体验的电子阅读器横空出世,力图为消费者提供最接近纸质阅读的感受。我只觉得这是东施效颦,空学其表却不谙其义,倒是给不愿真正读书的人找了借口,交的都是智商税而已。多少人费心寻找可以满足纸质阅读体验的电子产品,追求其电子墨水技术和磨砂屏幕,却不愿到书店去逛一逛,买几本厚实的实体书带回家,找个空闲时间坐下来好好读一读,就知道一本实体书可以满足你所有要求,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还有不少人提倡在地铁、公交上阅读文章,认为这是利用了碎片时间可喜可贺,可我认为这很没有必要,我们大可以把通勤的时间留在放空大脑,理清一天的思绪,做短暂休息调整上,这样可以从疲惫的工作中抽离,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家人和晚上的生活,读书的时间还是留给睡前一小时的安静环境吧,我相信这一定比再嘈杂的交通工具上阅读效果更好。
纸质化连续性阅读本是阅读的最基础的形态,也是最高效的方式,连续性阅读就能组成连续性思维,能整体感受书中思想和情感,同时,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也不会被轻易打断,有助于理解作者思维,感受其中内涵,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要频繁坐地铁上课,于是带上了一本《岛》在地铁上读,自以为聪明会节省时间,其实阅读四十分钟就要下车,停止阅读,几小时的课后才能在返程路上继续读,中间还要换乘,导致原本连贯的思绪被打乱,本来在为书中人物的故事而悲伤或快乐,却不得不停下来将思维转换到上课的内容中。刚才随着故事走向产生的情绪还没有平复,又要迅速面对另一种思维环境,几天下来疲惫不堪,于是放弃了地铁上的阅读。
比起这样身心皆受折磨的阅读,我更享受大多数时候,坐在一个地方摆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上一下午,不求读完,但能在故事中建立自己的情绪感受,悲伤就悲伤,痛心就痛心,美好就美好,任它们泛滥整段时光,不需剥离,只管沉迷。不知不觉几小时过去,该回到现实的时候缓缓合上书,让刚才的情绪在心中继续停留一会,慢慢散开,淡去,这种渐进的情绪缓解更能让我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忘记书中情节带来的感想。
对于阅读的体会说到底还是来源于我对阅读的热爱。家里读过的书就能已经摆满了一整个书柜,我也还在坚持购书、读书,阅读带给我的不仅是言谈话语间的词汇和谈资,更是一个充实的灵魂,一颗饱满丰盈的心。被文字包围的状态总让我觉得满足、安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还有书中的喜怒哀乐陪伴着我们,世界再怎样变迁它们只会历久弥新而不会消逝,不会抛弃我们。阅读,永远不只是为了让我们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它帮助我们修炼一种淡雅的气质,古朴却不空乏,优雅却不张扬,喜爱阅读的人大概都是通透之人,他们透过书里的世界照望生活的世界,总能得到真挚的道理,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都能沉着淡然,不是因为高傲不可一世,而是生活中的零落琐碎都在书里知晓过了,一件件得失因果书里早有人替你经历过,不必畏惧或狂喜。
我一直觉得,读书应怀着虔诚的心,要有一定形式感。我会挑出一段心静的时间,一个温馨的环境,或在家里,或在书屋,坐一把舒服的椅子,找一个合适的姿势,准备一杯喜欢的茶饮,这是为了能把当下最好的自己带给所读的书,走进它,拥抱它,才能读懂它,了解它,才能得到它给你的真知和卓见,去完备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想,其实读万卷书就是走了万里路,只不过走的是人生的路,是心路。有了这些走过的路,我们才能知道下一个岔路该往哪走,下一步该向何方启程,万卷书写满了真谛,我们不该熟视无睹。作为女生,我更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愿意用阅读和书籍满足自己,滋润自己,更希望一生都活在书堆里,永远不停止阅读。我知道,也坚信,在世间初来乍到,我们必然迷茫,我们也生而孤独,只有阅读他人的生活才能读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的活过这一生。
阅读从不只是说说而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我们内心,让我们可以选择去变成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谢谢你读到了这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时华”,我们一起用文字滋润生活。
散文 简友广场 想法 哲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