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问我们的老师“你爱你们的学生么?”老师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一种职业信念就已经在心里默默播撒。可如果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你们的老师爱你们么?”孩子们的回答可不一定是都是肯定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老师所付出的爱,为什么就有孩子没能感受得到?沟通的传达与接收是否有效,这就需要教师爱的能力和素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即使是在小的孩子,他也有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与评价。每一个教师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都会惯例进行摸底调查,进行学情分析,就像查户口一样心中有数,其实就是为了了解学生,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等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有效沟通。有了整体把握后就需要去把握教育契机。教师需要慈母情怀,每个孩子的特点教师应该有具体把握,对每个孩子的评价不但要公平,而且要有具体的内容,切记“挺好的”“很棒啊”这样笼统的词汇。好在哪,一定要有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孩子知道,“我”的表现,在老师的意识里是很清晰的,是被重视的,老师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刘婕雨老师也提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就是一种内心期待的力量,这也是师生间的一种契约。

任何高压力的环境都不利于学习和成长,那么教师就需要松弛有度,去观察孩子们喜欢的,其实就是玩,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是做他们最好的玩伴,但是在与孩子们的游戏中,我还是那个规则的维护者。但是他们仍然很开心,因为我能领着他们变着花样的玩。其实教师工作很幸福,每天做儿事,说儿话,唱儿歌。只有我们身上满载正能量,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真的会有样学样。

面对班里每一个孩子,随着长时间的交往,彼此会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信任,多和孩子们说说话,多听听她内心的想法,多给孩子们创造些锻炼的机会,多做一些主题活动,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刘婕雨老师从气质类型上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有了理论的借鉴溶于教学实践中去运用,相信对于每个孩子的表现与变化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关心关注爱每个孩子,让孩子们自发达成共识去维护班级的正能量,即使哪个孩子让自己很累心,不防换个角度看看,换个方法试试,换个立场想想,就像为病人诊脉,找对了路就会看到欣喜,其实孩子们非常可爱。如果说教师是严师角色还是益友角色,我觉得不如理解成陪伴孩子成长的伙伴,其实这是我们的职业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