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第三章:精神之嵇康之死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狂傲和不羁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嵇康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易中天:对,嵇康死的时候40岁。
艺凡:他是怎么死的?
易中天: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钟会。
艺凡:钟会是谁?
易中天:钟会出身高级士族,父亲钟繇是曹魏的开国元勋,官居太傅,位列三公,而且是小楷的创始人,书法艺术的鼻祖之一。然而钟会对嵇康却似乎心存敬畏。他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想拿给嵇康看,却又不敢面交。在户外犹豫徘徊多时以后,钟会将论文扔入嵇康院中,掉头就跑。
艺凡:敬畏?那为啥要杀他呢?
易中天:这里面其实有政治原因。钟会要讨论的哲学问题,实际上代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两条路线,就是曹魏主张的法家庶族和司马集团主张的儒家士族。钟会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是站在司马集团这一边的。他不敢见嵇康,很可能是怯战。因此,当他自以为有底气时,就再次来见嵇康。
艺凡:讨论的如何呢?
易中天:嵇康却在打铁。拉风箱的,则是为《庄子》作注的著名哲学家向秀。向秀和嵇康,都不理睬钟会。很没意思地等了一阵子后,钟会悻悻而去。嵇康这才开口: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继续打铁。可惜他这种日子过不了太久,因为钟会已经下定决心要他的性命。正好这时发生了一桩冤案。
艺凡:什么冤案呢?
易中天:嵇康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哥哥吕巽设计奸污,吕巽却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了证明吕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和吕安一起被捕入狱。钟会报复的机会来了。他趁机向司马昭大进谗言,声称像嵇康这样的“卧龙”绝不能再留在民间。最后嵇康和吕安都被杀害,罪名是散布错误言论。
艺凡: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
易中天: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证据,就是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表面上看,《声无哀乐论》只是一篇美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嵇康提出了一个类似于19世纪奥地利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观点:音乐只是美的形式,与情感无关。
艺凡:这与儒家思想冲突了。儒家美学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通过音乐,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也可以陶冶性情敦风化俗。音乐可以也应该为现实政治服务,统治阶级则无妨利用音乐来实施治理,是为“乐教”。
易中天:对,但嵇康主张音乐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就是反对司马集团的儒家士族路线,当然为司马昭等人所不能容。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公开表示不合作。跟年轻时的谢安一样,嵇康很不愿意做官。只不过谢安终于东山再起,嵇康却当真归隐山林。后来山涛则加入了司马集团,并在调离尚书吏部郎岗位时,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嵇康断然拒绝,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
艺凡:绝交原本是朋友之间的事。
易中天:然而嵇康宣布与山涛绝交,却是为了表明政治态度。所以,这封信其实是写给司马昭他们看的。换句话说,与山涛绝交,就是与当局公开决裂。
艺凡:决裂,不支持,就杀害。
易中天:让皇帝不快的是嵇康的态度和语气。他陈述自己不愿做官的理由居然是:爱睡懒觉不能早起;有警卫员和秘书跟进跟出不好玩;开会办公要正襟危坐;不喜欢看写公文;不爱参加婚礼和追悼会;讨厌跟俗人做同事;不想多费脑子。
艺凡:这简直是拿官场开涮。
易中天:钟会得志,不过“逢彼之怒”而已。
艺凡:嵇康这么写,没有考虑过后果吗?
易中天:嵇康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实际上嵇康也没打算管住自己。也许在他看来,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宝贵的。然而嵇康之死,对士林的震撼相当之大。当年拉风箱的向秀,就在嵇康死后投靠了司马昭。司马昭问:先生不是要学尧舜时期的那些隐士吗?怎么会在这里?向秀却回答:他们哪里值得羡慕!司马昭大为满意。
艺凡:这不难理解。毕竟,多数人还是怕死的。
易中天:对,也包括阮籍。且听下回分解,阮籍之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