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作者
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 (1859~1932)童话作家,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父亲酗酒,5岁时母亲病逝,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外公外婆把他带到乡间抚养长大。因经济状况不允许,未能走进大学,随后在银行上班。40岁时才结婚,育有一子,但是儿子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很差,所以他经常给儿子讲自己的自编故事,这些编讲的故事就是《柳林风声》的雏形。
《柳林风声》一经出版,就非同凡响。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口气读了三遍,《哈利波特》的作者也极其喜欢,赫奇帕奇的象征獾也是以书里憨厚的獾先生为原型的。
他的作品基调一贯以“甜美”为主方向,在维多利亚时期,他的散文体作品成为典范。他觉得在动物身上,生命蛰伏的希望与爱才能萌芽。他的三个代表作分别是《黄金时代》(1885年出版),《梦里春秋》(1898年出版),《柳林风声》(1908年出版)。

角色出场
先是黑黑的洞口,中央亮晶晶的小东西闪耀着,像小星星又像萤火虫,哦,那是眼睛,接着是嵌在画框里的小脸,两撇小胡子,圆脸,小耳朵,毛发,那是河鼠!
机灵的河鼠出场了,作者的描写是先从一个点出发,最先写的是他亮晶晶的眼睛,然后脸庞逐次呈现,这样聚焦似的长镜头,似乎在立体电影中才会出现吧!
水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看到的是水面上移动的泡沫,随后冒出一句宽变发亮的嘴水,獭钻出水面。走时和面泛起一串泡沫水獭又没影了。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这位游泳健将的印象格外深刻。
“他们背后响起了一阵唏嘘声,是从树林那边来的,树上厚厚的挂着头年的叶子一个带条纹的脑袋脑袋下一副高耸的肩膀从树后面探出来,望着他们。”没想到德高望重的老獾,初出场时竟是这般不和群,不善交际,讨厌社交。
别人口中的蟾蜍,是一个专爱捅娄子的游侠。这不,他的初出场,就是“未见其人,先见其赛艇”的放荡公子哥形象。
在《金银岛》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的时候,就对其独特的相貌特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看起来不管是小说还是童话,角色出场的初印象极其重要。

迥异的性格
鼹鼠是整个故事的主线角色。之前的他冒冒失失,好奇心重,总想尝试新鲜事。看看刚出门与兔子相遇时,那么不礼貌;遇到河鼠后,执意要划船,虽然自己不会划;不听从河鼠的劝告独自去闯野林……可是后来的他,却是那样的机智,勇敢。蟾宫被霸占以后,他不仅和老獾整天露宿野外,守护着蟾宫,而且还巧用计谋恐吓守门者,在最后的蟾宫保卫战中,那样果敢,那样英勇!
河鼠,以热情好客而享誉整个河道,不管是对自己的旧友,还是对初相见的鼹鼠,都倾其所能的友好款待。面对刚刚走出洞穴的鼹鼠的各种囧态,宽容的河鼠,包容了他的一切缺点。鼹鼠独闯野林后,他不顾一切危险,克服一切困难,在漆黑的夜中寻找鼹鼠。当鼹鼠表达了自己想回家的愿望后,河鼠更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着鼹鼠朝家赶去,刚回到一贫如洗的鼹鼠居以后,为了安慰朋友那颗失落的心,他像一个东道主一样,热情的款待了一群田鼠,并把所有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
老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不喜欢社交,不喜欢被打扰,但是在冬天的雪夜迷路的小动物们,敲开他的门时,他都会友好的一一安置。他是典型的外冷心热,对蟾蜍像严父一般,循循善诱的教导,直到他改邪归正。
蟾蜍,阔少一枚,典型的富二代产物。自高自大,爱吹牛,即便被关在狱中,也不会忘掉自己的高雅,尽管越狱在逃,也不能丢掉自己虚荣的外衣,遇到撑船的胖太太,他夸夸而谈,拦住了自己偷过的汽车,还那么厚颜无耻,直到最后狼狈不堪的跌入河中,回到河鼠家,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更要好好的炫耀一下自己有多么英勇。就是这样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变成了一个谦逊有礼,安分守己的绅士。
不管是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还是老成持重的獾,这些主角虽性格迥异,但却心地善良,一条“温情”的主线,串联了彼此,形成了本书特有的情感基调。

在家与离家的矛盾
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儿童故事中一个备受喜欢的模式:以他们的主人公在家开头,然后把他们带上一个旅程,结尾时再把他们送回家来。这样的叙事结构使文本的世界,具有固有的双重性和无可辩驳的对立性。在家或离家,安全或危险,自由与限制,无知和无畏……这样的悖论矛盾在此书中无处不在。
首先出场的鼹鼠是在家大扫除的,春天的气息,钻进他阴暗的地穴时,他产生了离家的冲动,于是踏上了离家的旅程。最初外面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他认识了小河,结识了河鼠和其他动物朋友,在经历了独闯野林的恐惧后,他迫切的希望回到熟悉和喜爱的事物中去,他知道他必须放聪明些,老老实实厮守着他的乐土。
由于经历了离家的种种危险,所以才会倍感在家时的安全是多么宝贵,此时的家还仅仅是河鼠的小屋。但是当她继续行走在冬日空旷的村庄时,一股熟悉的召唤,如电击一般触动了他的每根神经!家!一连串亲切的请求,一连串从空中飘来的轻柔的触摸,一只只无形的手,又拉又拽,全都挤着一个方向!而此刻他一定就近在眼前,他的老家!
此处的家代表着眼熟,可以离开,并返回的一个可以信赖的常态框架,这个框架是那样温馨,那样安全。
从洞穴到河道,从野林再回洞穴,文本的情节围绕着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家和离家的演变。同时这个旅程也暗示了心灵的旅程。从一种精神状态到另一种精神状态,从一套价值观到另一套价值观,就这样逐渐循环,直至成熟。
再来看河鼠是否也经历了此历程走向成熟了呢?河鼠朝朝暮暮,生活在小河边,突然有一天航海鼠来了,在航海鼠的口中,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那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像一块魔布在向河鼠招手,此时的河鼠犹豫了,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是又舍不得家里的温馨。此处“隐藏的成人”开始作祟,作者格雷厄姆,借所谓的纯真,反映了自己的某种怀旧。格雷厄姆曾被朋友多次劝说辞去公职专心写作,他也曾几度犹豫,但最终未能舍得抛弃银行家一职,此时,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家的不舍,其实就是成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在作怪吧。
在阔少蟾蜍身上,是否也存在“在家~离家~回家”的变奏呢?豪华的蟾宫,对于蟾蜍来说更是一种束缚和制约,所以他不断尝试离家的挑战,在经历了无数次离家的危险中,蟾蜍遍体鳞伤,最后不得不带着旅程的污染回到家中,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才痛改前非,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数十年,是英国儿童文学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它以《爱丽丝漫游奇境》开始,以《柳林风声》结束 。可见《柳林风声》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之高。
除了解读的这些,作者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使文中的四季景色描写的格外优美,这样的描写风格,在以纯真著称的儿童经典中是不常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