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课文进入教材之后,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对于诗歌体裁的课文,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呢?
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其语言优美,简洁凝炼,节奏鲜明,情感丰富,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好素材。所以,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要务。
诗歌在创作上通常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写法上隐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所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写作上的奥秘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品味诵读,内化语言
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先引导学生与课文亲密接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形象,由“文象”想象“意象”。如抓住“像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词语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抓住“像绸带”“飘”“银光闪闪”等体会运河的柔美。进而,在品味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诵读,内化优美的语言。
二、发现形式,学习表达。
歌德说:“内容人人知道,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所以,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理解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上的秘密,学习表达。在有感情的诵读《长城和运河》之后,我让学生对比阅读诗歌的两个部分,让他们发现这两段在形式和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是重复的,这是诗歌常用的“反复”的手法,另外他们还发现了诗中采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以及写作顺序上的规律。
三、迁移运用,随堂练笔。
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结合课后第五题“说一说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仿写一段诗歌。当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图片或材料。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模仿写作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