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字叔,魏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秦国的宰相。
有些人对他佩服,也有人对他憎恶。之所以有憎恶感,相信不少人会提及战神白起一事。
范雎与白起向来不太和睦,他希望白起打赵国,白起作为军事家,自知时机未到,拒不出兵。最后,一代战神白起,被权相范雎赐死。
范雎为什么必须要杀战神呢?他们一个名相,一个名将,配合着来岂不是无敌了?
一切要从范雎的经历说起。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只要自己掌控着权力,自己才不会被欺负,才能保全家人。
范雎和白起一直不和睦,白起甚至看不起范雎。倘若有朝一日,白起得势,一样会杀死范雎。
意识的对立无法更改,他们俩只能活一个。范雎就是要为自己扫除障碍。
范雎一生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故而有些人评价他为人不大度,甚至还有人骂他是小人。
早年时候,范雎也希望好好的为自己的国家魏国效命,但是他自己国家的人,却对他做出了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
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国人为什么要欺负范雎,范雎当年又是遭受了多么非人的待遇!可以说,这位名相能活下来,纯属是祖上烧了高香,有太多偶然因素和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了。
也正因为如此,范雎的性格开始极端化。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当年范雎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三好青年,他口才很好,也很有思想,曾周游列国,希望某一个国君能用到他的主张,这样他就可以一展才华,完成一位大丈夫安身立命的夙愿。
不幸的是,范雎走了不少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愿意任用他。甚至很多时候,他风尘仆仆的到人家地盘上,微笑着阐述自己到来的原因,表达要见一见国君之面的时候,得到的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回答,一个字——滚!
虽然有点伤自尊,但是他觉得,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些人门缝里看人,咱不和他一般见识罢了。兜兜转转,他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自己的国家魏国,没办法,出国淘金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来本国安安生生的当一名公务员了。他希望跟着魏王做事,并筹谋好了如何将魏国一步步做大做强。
然而,这一个愿望他依然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要让魏王接受自己的主张,首先需要见到魏王的面,见到魏王的面,需要托关系,托关系需要花钱。他家里一贫如洗,兜比脸都干净,一句话,没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机缘巧合之之下,他接触到了魏国中大夫须贾,经过一番自我介绍,须贾答应他跟着自己打工,但工资并不高,只能供他吃饱穿暖,当然,也管住。
古代平民日子不好过,就算你再有才华,也需要先活下去。范雎就接受了这个条件,在这里安生的工作,上班。
某次,须贾听从魏王的安排,要去齐国出差办件重要的事。范雎在他这里工作勤勤恳恳,口才很好,也得到了须贾的赏识,也跟着他跑这一趟。
这一行人在齐国出差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但是魏王安排的事情,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须贾作为本次出差的主要负责人,自然心情非常不高兴。
范雎这个人口才很好,到哪里都不认生,能迅速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慢慢地,连齐王也知道了这个口才很好的人。
以前范雎来这里的时候,齐王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因为范雎连见他一面的机会都没有,那时候范雎既要忙着找工作,也要忙着活下去,故而没机会和这里的上层混个脸熟。
这一下他有魏国这棵大树,不愁吃喝,自然趁机和这里的人熟悉了。齐王听下面人汇报范雎的语录,觉得很有意思,某天一开心,就赏赐给范雎十斤黄金和一些酒肉类的东西,派人给他送去。
这一送,差点把范雎的老命送没了。
范雎知道这个事的时候也很茫然,齐王送自己东西干嘛?自己和他素昧平生,无功不受禄,自然不接受这些礼物。
须贾本来心情就不好,知道这件事后更加生气了,他觉得,之所以这次谈判如此不顺利,肯定是魏国出了内奸。他觉得,范雎这厮就是魏国的内奸,要不然,齐国要奖励钱怎么会不给自己,而给一个自己的随从呢?
须贾也不点破,就让范雎收下这些吃喝的东西,钱财之物退回去便是。范雎见团队老大都发话了,只好照办。
这一照办,可坏事了!
一行人最终没有完成任务,须贾正好找了个替罪羊。他们回到魏国后,须贾将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一听大怒,二话不说,立即命令人把范雎逮捕起来,用板子、荆条,对他进行狠狠的抽打。
范雎遭此无妄之灾,百口莫辩,肋骨被打断了,牙齿被打掉了,眼看着就要被活活打死。范雎急中生智,他口吐鲜血,倒地不起,开始装死。
魏齐见到这人断了气,就让人用席子把他裹起来,扔到厕所里面,意思是让他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恶趣味还没结束!
宴会上的宾客喝醉了酒,魏齐让人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都说“死者为大”,魏齐此时也完全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他痛恨“卖国贼”,这时候他认定了范雎的罪过,听不进任何解释,只是忘我的变态的发泄。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范雎的性格就彻底变了。他不再信奉当一个三好学生,他发誓只要活下去,只要得势,就绝对不允许别人再这么欺负他!
谁也不行!
“看谁以后出国的时候还敢乱说话,以后就是这样的下场”!魏齐告诉在场所有的人。
厕所里臭气冲天,宴会上载歌载舞,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躺在席子里的范雎听到周围没了动静,赶紧起身,对看守跪下,说:“我蒙受此不白之冤,实在是百口莫辩。求您行行好,放我走,今后我如果不死,定有厚报”!
看守是个善良的人,见到这么多醉汉,侮辱一个本国的子民,早就看不下去了。他见范雎实在可怜,有意放他离开,就趁着魏齐高兴的时候向他请示道:“席子里的人已死,留在厕所怪瘆人的,是不是把他扔掉?”
魏齐此时酩酊大醉,就顺口说:“好,你看着处理吧”!
范雎这才得以逃脱。
后来魏齐酒醒,想起来当时范雎还没死透,不确定是否真的死了,派人翻找,没有找到。
魏国郑安平听说这件事后,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他们暗中藏起来,隐姓埋名,从此范雎改名为张禄。
范雎,这个满腹经纶的人,没有出道的时候居然遭此厄难,当真是属于人性的尊严都被践踏了个干净。
此后的很多年,范雎都没有忘记这一幕,这也为他以后的处事态度埋下了伏笔。
那风格只有八个字——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所以他从此之后,有人对他有恩,他涌泉相报,有人和他有仇,他也要致对方于死地。
后来的白起,和他的矛盾不可调和,他只有杀之,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地位,才能不被欺负。
但是真正形成这个风格,还与一个人物有关,这个人物是谁?我们明日再来解读。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看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