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离愁别绪
7点半,孩子们进入教室,收作业,听课文录音。7:40开始,孩子们准时早读,戴着口罩读书肯定会不舒服,于是我就不对音量有太大要求。音量上不去,彼此听不清声音,整齐度就没办法保证。在读古诗的时候还好,声音拉长就比较整齐,在读长篇课文的时候,就跟二重唱似的,这边唱罢那边响。只能忍,先把大家早读30分钟的习惯练好,等摘口罩的时候再提高要求吧。
今天有两节课。上午一节,中午一节小饭桌。这珍贵的100分钟时间,我预设复习《寒食》和《迢迢牵牛星》,学习《十五夜望月》,并且订正第1课和第2课的《练习与测试》。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相传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相对来说语言较难翻译,所以我们在复习这首的时候,以理解词句意思,尝试逐句翻译为主;《寒食》在翻译上难度不大,学生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所以我们在复习这首的时候,重点理解寒食节的习俗,以及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这首诗的语言简单,除了“中庭”、“地白”两词较难翻译外,其他句接近白话,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就不必留时间给他们记笔记,我就结合古诗中“月亮”的意象和“佳节思乡”的情感,试着上了一节诗文赏析课。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挺不错。
今天孩子们的学习状态略有回升,效率就随之高了一些,我们在预设时间里,还完成了《寒食》的默写。订正完《练习与测试》,我们还留下时间一起口头做了《古诗三首》的练习。
做自己的主人
新学期的谈心又开始了。今天是我请文涛、泽宇和星耀来办公室聊天。这样能在安静的场合面对面的交流,比在班级里三言两句的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之所以邀请他们仨,那的确是事出有因。一早上我巡课三回,回回都看见泽宇和星耀两人凑在一块儿,一个扭着脖子回头忘情地讲,一个前倾着身子专注地听。这么高效率的私人互动,那上课质量还要不要了。这俩孩子,都算得是聪明伶俐,又肯看课外书,怎么都不会是成绩差的孩子,只可惜一个是上课发呆大王,一个是家庭作业糊弄学大师,所以成绩都只能算个中不溜儿。想要改变,关键还是要从态度正起。文涛是他们俩最好的哥们,所以我也请他一起。
首先单独谈心的是泽宇。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和星耀正站在楼梯上,一个正在滔滔不绝地表达,另一个端着盘子,一边开心地听,一边往嘴里扒拉饭。天气还凉着,饭过不了一会儿就得凉透;在楼梯上吃饭也不安全,容易被来来往往的人撞到。所以,我请星耀先回班级坐着吃饭,请泽宇先来谈心。
泽宇前几天的日记里,写了对自己上学期没好好学习的遗憾,以及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我们的聊天就从这里开始。过不了一会儿,文涛和星耀也来了。这三个不论课上课下,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的孩子,在我跟前第一次认真地谈自己喜欢的游戏,谈彼此都不知道的交际心理边界,也赞同我说的一些礼仪限定。
这次沟通,也让我对这三个孩子现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进步而高兴,孩子们慢慢地就这样长成了少年。不知道通过这样的个别沟通,能不能让孩子们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