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作者: 火爆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9-14 15:26 被阅读0次
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军事学家到我国的驻美大使馆访问,问武官在军校里读些什么书,读不读《孙子兵法》?

我们的武官说,《孙子兵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经典,但是已经不太适应现代战争,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理论。

谁知这位美国人说,你们把《孙子兵法》读懂了,我们这些著作都可以不读。于是他分析了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子兵法》的差异,

指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论,是要把敌人彻底消灭掉,而《孙子兵法》则是现实主义的中庸之道,在现实中可以有各种变通的方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认为,这个对比不仅是军事思想的对比,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西方文化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观念,中国文化则是现实主义的中庸思想。

西方文化的传统,不论是哲学,还是近代兴起的实证科学,都是面对千差万别变动的现象世界,追求背后的本质或本原,追求现实之外的永恒、普遍、统一的真理。这是一种二元分离乃至对立的取向,本质与现象、本原与现实因为对立而无法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取向会转变成对标准的追求,认为只有建立了一个可定义、普适化、可操作的标准,才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用标准来规范个体,常常会导致个体差异被抹平。

如果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才是哲学并以此为标准来看,中国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没有脱离形而下的纯理性思索。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在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举止上是可以的,但这些都是枝节,根本的道理却没有传授。

子夏听说了以后,大不以为然:不从人伦日用入手,怎么能认识天道性命呢?

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理学家对子夏的话非常推崇,认为“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又说“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真正的道理无所不在,道就在人伦日用中,不是离开现实另外有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就是常道,要重在从人伦日用中去体悟,这就很好地贯通了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是贯通的还是分离的,这是中西哲学乃至中西文化的一个关键性差别。

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逻辑,要有也就是先秦名家有一点。这就让人奇怪了,逻辑和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逻辑怎么说话?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说话的一套规则。

汉语是语境逻辑,是在一定语境次序中决定这个词的词性和含义,而不是脱离了语境去抽象地分析某个词,也不是脱离了语境、形式化地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

如果认为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那么,就会觉得中国没有逻辑。可是,中国人几千年说话都是颠三倒四的吗?中国有中国自己的逻辑,只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来,或者说,因为西方人没有认识到。

停留在概念、思维的逻辑分析与纯理性,在中国文化里确实没有发展。但中国文化的实践性,不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吗?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什么要用西方哲学的标准否定中国自己的哲学呢?

这就涉及到思维方式的问题。举一个例子。《道德经》中的“道”,很多人在分析“道”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这已经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了,要去思索一个独立于万物之外的本原。如果我们不纠缠于某些具体的用语,从整体上来理解老子的意思,“道”在哪里?不是独立于万物之外有个“道”,“道”就在万物之中,离开了万物没有“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从“道”得到清的特性,地从“道”得到宁的特性,“道”在不同的事物上表现为不同的特性。

老子最推崇水,“上善若水”,观水可以悟“道”。水是无形的,但又可以随物赋形。如果撇开这些而研究“道”是一个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就完全偏离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

再如,有一段时期,人们常纠结于心与物哪个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这其实就是西方思维方式,先认为二者是分离的,再去追求统一的本原。

中国哲学重点探讨的不是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心与物在一起会有什么反应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过去我们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以为他的意思是心产生了物,其实并不如此。

《传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在外游玩,朋友指着一棵开花的树问,它在心内还是心外,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寂”是指不彰显,但花是存在的。不是说心产生了花,而是说心赋予了花以价值,心与花之间是相互感应的关系。

儒家讲天人感应,佛教讲心缘境由,境由心显,都是要揭示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意义。

近代以来,由于实证科学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于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正因为有类型上的差异,文化的互补才有可能。

我们当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点,但前提是要有文化主体性。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解读中国哲学,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哲学自身的特性,结果往往是在解构中国文化。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而要量体裁衣。

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去掉有色眼镜,才能理解中国文化本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现中国文化对解决当前人生、社会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更好地选择性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

以上的文章来自网络,读不懂不要紧,可以慢慢的研究。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了以下几点:

一是在近代,中国人的思维出现断层,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思维被工业文明冲击。这里有个实例,越偏僻的地方的人,传统文化保持的越好,而越发达的地方,传统文化越来越少。

二是我们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希腊文明的传统文化到了工业文明中,逐渐消亡。被宗教信仰所代替,可以说西方文化还处于一种较低发展阶段,而唯有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是最先进的文化思维。

三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紧迫性,现在外国人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学习传统,要更加迫切。

四是经济和科技不能替代传统文化,人类需要物质文明进步,更需要精神文明。而最先进的文明就在传统文化之中。

五是追求物质不能替代思维。在物质文明极大繁荣的今天,唯有传统文化才能带给人真正的价值感和存在意义,这是最重要的。

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相关文章

  • 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军事学家到我国的驻美大使馆访问,问武官在军校里读些什么书,读不读《孙子兵法》? 我们...

  • 永恒的记忆——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实践不断创造、积累、总结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简述宪法的五大文明

    五大文明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 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

  •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今天恒洋老师的直播,继续解读《华为基本法》讲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为了促进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为了巩固...

  • 滞后的文明

    生命依赖于物质,精神离不开文明。物质与文明皆是不可缺失的。物质终将归于泥土,而文明却可以长存。 玻璃碎了,碎掉的是...

  • 修行从孝悌做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历来都是很讲孝道的国度。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不断...

  • 薛兆丰的经济学--45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 1 人的理想都是相近的 1.1 不同国家的宪法(理想)是相近的 1.2 逻辑 1.2.1 精神文明是物质...

  • 状态差决定幸福度

    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几近颓废。 人们追求幸福,其实是在追求价值,而在物质文明的世界里,物质似乎成了衡...

  • 让奉献之树常青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

  • 看看香港的低碳之路

    香港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达,环境整洁清新。作为国际大都市,仅有繁荣的经济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宜居环境,低碳生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质,逻辑及传统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la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