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4106/8f7930d0acb232b4.jpg)
01。肯定过去的努力,为自己按赞
肯定过去的自己,才能最即时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自信来自于「经验 ✖️ 自我肯定」这个方程式。 无论拥有多厉害的经验、周围的人多么认可你,只要自己不认同就无法得到自信。
所以,任何过去的经验都可以,对自己所经历的事说一声:「你真的很努力了!」
「你一直很有耐心地听妈妈抱怨,真的很努力!」
「为了回应父母的期望,你努力考上大学了,真的很棒!」
「明明那时你的工作也很辛苦,还是给了恋人最大的支援,真了不起!」
「你为了伙伴接下了部长的职位,做得好!」
像这样对具体的对过去说一声「你真的很努力了」,在心里为自己画一个大大的爱心吧!
即使这些经验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但是你曾经真的想回应那份期望、真的拼命地想帮助对方,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付出努力,那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即便心里想着「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还是跟自己说声:「你已经尽力了,没问题!没问题的!」
人对自己的要求永无止境,所以,肯定自己过去的努力,告诉自己「你做得很好」吧! 认同自己过去的经验及当时的努力,才能增加自信,有力量过全新的生活。
02。从「成长型思维」看见正向资源
如果我们从以前就训练成「减分」思维,那么我们在观点上就踩在一个「不可能完美」的制高点,也就不容易看见一个人真正的资源了。
如果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训练就是「一切看结果」,我们就很难跳脱二元思维,非黑即白的观点就会时不时来影响我们的应对。
其实我们受到的教育里,还有一个部分也是告诉我们要看重一个人的努力。 在努力的过程里,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资源与一个人的价值。
在学习对话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尝试先用「加分」的思维,先找到一个人的正向,并且不对结果做出评价,才有可能进一步贴近他人。
当然,这个习惯若是养成,对自己也会看重正向资源以及努力的过程,不会用自责来评价自己。
史丹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针对成功与失败的人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异于失败的人,一个很大因素是内在的心理素质。
她研究发现,有两种可以使孩子创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童年期和成年期逐步显现出来,并在培养孩子潜能等诸多方面起完全不同的作用。
来看一下「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两者的差异。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还认为,如果你聪明又有才干,你可以不用努力就获得成功;如果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并不聪明,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所以他们选择不努力,也就离成功愈来愈远。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可塑的,可以透过教育和努力提高。 他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说明,更加坚毅,所以更易获得成功。
成长型思维在对话时尤其重要,然而固定性思维的来由经常是受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经验所影响而导致的。
以萨提亚模式来说,冰山的形成是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在学校教育里就慢慢形塑而成,在水准面下头有一个「观点」的层次,它时常会是框架我们的规条,也会是限制我们全力以赴的羁绊,但反过来说,观点也会是让我们大脑快速运行,与社会接轨的惯例与法则。
如果我们的生长环境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经常偏重「结果」,我们的内在就会对「失败」有一个看法,不允许自己犯错,不断的用「自责」干扰自己。
卡罗尔·德韦克认为我们在语言上做一点修正就可以逐渐改变这个思维。 例如:
■ 「你说的我听不懂啦」改成「我还没理解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
■ 「我不想再失败了」改成「我还在尝试,我只是还没成功而已」。
■ 「这个太困难了」改成「我需要再多投入一点时间跟努力再尝试」。
■ 「这我不会」改成「我会多了解一下」。
纯粹对结果的赞美会导致一个问题,人的内在会认为成功才是唯一价值,因为其他时候做不好也不会得到赞美。 这样的内在思维经常会扰动着我们,即便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还不忘往自己胸口插上一刀告诉自己:「我就是这么的烂。」这实在无助于我们直面困难、克服挑战。 渐渐在语言上做一点修正,也有助于强化我们内在的力量,凡事没有失败,只有「我还在路上,只是还没到目标而已」。
03。SAGE-允许自己内在的所有发生
See It(看见情绪)
Acknowledge It(承认情绪)
Grant It(允许情绪)
Embrace It(接纳、拥抱情绪)
这四个英文片语的首字母正好是「SAGE」这个字,英文字SAGE是鼠尾草,同时也是圣人的意思。
利用这四个片语口诀,让我们在情绪升起的同时,透过大脑的引导让身体能与情绪连结,这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做法。
我们习惯于脑袋的逻辑思考运作,那么就让脑袋说明自己,透过脑海中念出这四个步骤,让我们可以与情绪贴近,活化前额叶的运行。
在事件发生时,最重要的就是觉察的功夫。 如果可以时时刻刻觉察自己,那么在情绪升起的同时,可以很快就知道内在的感受开始运作了。 这个口诀可以说明大家首先看见自己的情绪,并且给这些情绪命名。
一旦能辨识这些情绪是什么,基本上身体与情绪就会开始靠近。 情绪命名后,可以用语言告诉自己,我承认我的这些情绪,让辨识情绪的工作更到位,这也是确认身体已经接收到大脑杏仁核发出的警报,前额叶也同时开始运作。
再来就是允许自己内在的所有发生。 这个动作很多时候会因为过去的经验卡关,大脑开始升起「我执」,批判自己的行为,或是开始进入另一个小剧场,不断互相打架,一边告诉你要接纳自己,而另外一边开始贬低自己,怎么连这样都做不到等。
我们可以深呼吸,细细观看这些内在感受的起起落落,尽量不要批判,但若有任何不适的感觉,看着它、允许它就好。
最后一个动作是接纳。 一旦看见、承认、允许之后,最后我们藉由这个口诀告诉自己,我完全的拥抱与接纳自己内在的所有发生。 不管内在的情绪是生气、委屈、难过、孤单或悲伤,我都毫无条件的接受,不驱赶、不打压,这也是一种爱自己的方法。
如果可以,搭配手势,你可以更实体化的靠近自己。
在情绪(例如生气)升起时,伸出左手握拳,看着左手的拳头告诉自己:「我看见我的生气了。」
接着看着拳头说:「我承认我有生气。」
第三句告诉自己:「我允许自己是生气的。」
最后,用右手抱住左手拳头往胸口内缩,代表我要接纳并拥抱这个生气的情绪。
我曾经带领学员操作,有位学员说她做不到抱拳回收的动作,光要右手做包覆左手拳头的动作都犹豫很久。 我跟她核对之后,才知道她从小就被教导「不能生气」,因此她内心的小剧场不断上演着抗拒的戏码。
如果你在这里也卡住了,我请你先接纳这个卡住的状态,允许自己做不到。
收集自己一直被爱的证据
只要活着,就没有人是完全不被爱的。 要理解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收集自己「一直被爱」,且活在爱里的证据。
请在脑中回想自己至今所遇到的人,以及现在身边的人。
试着从自己与他们的往来中,回想曾经受到的温柔、帮助、保护以及照顾,找寻被爱的证据。
对方不一定要是身边的父母、兄弟姊妹、恋人或朋友,可以是补习班老师、公司前辈、附近商店街的老板,或者是住在远方的亲戚等等。
内容可以是很细节的事件,例如「有人在转学当天主动跟我说话」、「朋友陪伴我度过失恋的夜晚」、「大学落榜时,老师很真心地安慰我」、「店长听我倾诉了各种烦恼」,回想过去的人生,一定可以找到爱我们、愿意支持我们的人。
将这些事实写下来,内心就能接收到「我是被爱着的」、「我并不孤单」、「我有被爱的价值」等讯息。
只要进行过一次这个步骤,就会感觉到效果,如果能不断重复,原本潜意识雷根深蒂固的「我不被爱」,就会被「我是被爱着的」的感觉取代。
一旦对自己的感觉变成「我是被爱着的、我是有价值的人」,不但能提高自我肯定感,人生也会出现极大的改变。
对自己有爱,是不需要理由的。
当我允许并且接纳自己的一切,我的身心容纳之窗也会变得更宽大,应对上也能更自由。 在放过自己之后,我就能够更勇于接受即将面临的挫败与失落了。
不管外在如何变化,我都会爱自己,都和别人没关系。 一旦连结了渴望,生命力自然会顺势发展强大,在自我的层次会变得更坚实,在遇到波澜时总能顺势化解,屹立不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