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什么话,就代表他是什么样的人。
言语在无形中会悄悄改变一个人的心境。
这几天看了《十二邀》访谈节目,有一期是许知远采访李诞。
作为今年最红得最快的语言类综艺节目明星,李诞说自己是一个特别排斥崇高的人,是一个主动拥抱世俗的人,言语之间都是随遇而安的状态。
有人说,李诞表现出来的状态特别符合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丧。
即便“丧”得出名,他却在节目里说,“也可以”这三个字特别害人。
他说最讨厌别人劝说,要做自己,如果他选择做自己,那整个人就毁了。
因为依照他的个性,对物质享受要求并不高,喝三块钱的啤酒“也可以”过得很快活,可以对一切都“无所谓”,但是如果真的依照这个标准,过起那种日复一日的生活,想起就觉得非常可怕。
“也可以”、“差不多”、“这就行”,在生活中多么常见的口头禅,可是却代表着一种对人生价值观的选择。
“也可以”让你逃不出舒适区
有位曾经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前几天见面吃饭,说自己被公司裁员了。
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原来的领导离职了,又换了一位新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步就是调整人事结构,朋友的岗位替代性很高,首当其冲被选在被裁之列。
记得当初入职这家外企,朋友是非常开心甚至得意的,理由是当别人都在加班的时候,他每天晚上五点可以下班,工资待遇还可以,福利也不错,公司还免费发游泳健身卡,每年还有十几天年假,怎么算都很合算。清闲自在,乐得逍遥。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他越来越满足于现状。可是浑浑噩噩过了几年之后,突然被裁掉,他才猛然发现,想另外找到合适的职位竟然那么难。
他想提升自己的工资水平,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拉下一大截,同龄人有些早就已经做到管理的职位,甚至有些已经开始创业了。
他的思维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节奏,他的身体状况也已经太适应那种朝九晚六的生活节奏了。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节奏中,他已经慢慢磨掉了意志。
就是因为觉得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也可以”,就这样混着日子“也可以”,让他开始画地自牢,给自己制作了一口越深越窄的井,仅仅守望着井口的那一片天空。
蒋勋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里写道:我害怕生命成为固定的模式,接受僵化刻板的习惯,一成不变。我想从一切熟悉封闭的环境出走,生命一定还有其他的可能。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
面对困难是选择迎头赶上,还是退而避之,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可是,真的,如果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那么就很难有长进。
“也可以”是降低自我标准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有一种“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的观点。
当一个人开始不愿意付出努力,提升自我要求,追求更好生活的生活,就拿出这种观点当借口。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对上海夫妻的生活状态,他们两人不工作、没孩子、不交际,全年只花2万元。
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上上网、看看连续剧,衣服不买新的,旧的就能穿,菜找便宜的买,所有的花费全都是之前工作的积蓄。
看两人的年纪,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却选择了比老年人还没有活力的生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没有人可以批评他们的生活状态,只要他们满意就行。
可是这样的生活质量,很难说到老了,不会后悔。
有句话说:不要年纪轻轻,就过上老年的生活。
当身体允许我们去尝试新的生活,去学习新的知识,去接触不一样的人,去欣赏不同风景的时候,为什么要肆无忌惮地浪费掉呢?
很多时候,别人会劝你如果目标设定得太高,如果达不到,会非常挫败,不如降低一下要求,慢慢来。可是别忘了,人总是习惯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而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在一步步提高要求,而不是主动降低标准。
小米的ceo雷军在38岁的年纪帮助金山完成IPO,他自己成为金山的董事长。在有些人看来,此时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取得事业成功的他,完全可以一心一意去享受生活了,还干嘛那么拼命?
可是,雷军对自我的要求远不止这些,在他看来,金山还撑不起自己的梦想,于是在沉寂了几年之后,他开始着手成立小米公司。如今的小米已经成为市值千亿的公司。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是一个超级连续创业者。
他一手打造了PayPal、Space X和Solar City这样的商业传奇。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把人类送上火星,让人类在太空旅游。
马斯克并非学习火箭研究专业出身,但是为了制造心中设想的蓝图,他阅读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讲解火箭原理的书籍和视频,自学相关的知识。
有一次,主持人不可思议得问他,如果说文学、艺术等等知识可以自学的话,很难想象制作火箭的技能也可以自学完成,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他的回答非常简单:一样的去看书学习,书就在那里,去看就是了。
马斯克被誉为“来自未来的人”,让无数人追随他。因为他不断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即便在别人看来非常疯狂的举动,他也会想尽办法去实现。
知乎上有人说:牛人就是把吹过的牛逼一一实现。
也许有人说,成功的人才有几个了,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可是,人的境界和结局的差别就在于“也可以”和“不妥协”之间。
想想身边遇到的人和事。
曾经同样为年龄渐长而着急步入婚姻殿堂的闺蜜,一个选择了“凑合过”的对象,年深日久,生活越过越没有滋味,直到岁月把自己熬成了自己都不愿看的样子,只为了在菜市场跟人讨价还价,为了十块钱的差价。
一个永远不满足现有的状态,高标准对待自己,选择投资自己、报名英语班、美术班,只要有时间,都选择用适当的方式提升自己,同样不负时光期待,选择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伴侣。两人在互相影响下,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成就彼此。
也许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看不出差别,可是三年五载再相见,马虎对待和认真付出的人,一眼变被识别。
古人有句话: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无所得。
那些结局为“上”的人,求的一定是“上上”。
优秀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永远对自己做到的不满意,那些让常人艳羡的结果,其实都距离他们的理想甚远。
不要“也可以” 只要“一切皆有可能”
天天把“也可以”挂在嘴边的人,是在主动放弃选择的权利,肆无忌惮地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原本可以优秀的可能性一一抹杀。
人随着年纪渐长,可走的道路越来越窄,在我们尚有无限人生可能的时候,何不妨多去尝试了解自己的多种可能性,去体验世界的不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
尽管可以表面上嘻嘻哈哈开玩笑说穷开心,但是没有人真的愿意过一无所有的生活。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改变自己的渴望,没有人愿意把生活越过越糟糕,也没有人想一成不变,甚至走下坡路。我们只有努力向上,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才能为自己争得更丰沛的生活。
趁年轻,我们的人生不要“也可以”,只要“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