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七八年前开始流行,每天阅读一本书的风潮,在地铁上、在候车室、甚至是在等红绿灯的间隙、在吃早饭的10分钟,大部分人都把时间利用起来了。
他们利用这些时间干什么呢?他们去完成一项自认为,可以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行为——听书。
听书的内容,来自于专门的作者对书本内容的提炼。这种听别人“咀嚼过的书”的行为,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商家很聪明,知道你很忙,没有时间读一本300页的书,那他们帮你提炼成3000字,你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本书的学习,那是多么好的事呀,真可谓体贴入微!
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还是以一年完成365本书的阅读量的目标,作为炫耀的资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其实是一种内卷。一种不想自己被“学习”抛弃,但又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练内功,只能跟着商家的节奏去“完成”听书,其实根本没有实质性进步的一种内卷。
而另一部分人在看似轻松又高效的阅读中,开始思考为什么听完这本书,感觉并没有收获,为什么我听了作者的体谅我并不赞同,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在真正需要讲解这些书本核心知识时,我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于是这部分人开始停下来,拿起书本按自己的喜好读按自己的节奏读。
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拥护者。只不过,真正优秀的那部分人,他们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这些人能读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从不慌张自己没有随大流,在自我提升的世界里,他们活成了一股清流。
这群人在学习这件事上,通常有三个特点:
1、他们具有获取高质量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高质量不等于高难度,对于任何人来讲,高质量知识其实是与自身能力、喜好、需求相匹配的知识。
比如一位律师,他需要在法律上有所建树。他会花80%的时间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花10%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10%的时间了解及掌握身边发生的事。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在那个领域里成为霸王,他们想要成为的是才干型人才。他们很清楚任何都具有职业可替代性,只有让自身在职业与能力之间完成融合,让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升级,自己的职业界限自然就被打破了。提升综合实力,才是职业的不可替代的核心。
2、这一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明白,花20%的时间,做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情,其目的为的是,扩展新知识,让新知识与就知识产生缝接,打破其知识面的单一性、扁平化的一面。
3、当然最好的学习永远不是自嗨式沉浸。众乐乐的作用,不仅能让他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是在不断分享、不断讲述的过程中,盘活了新知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最终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所以这类人才在发现自己所学有瓶颈状态时,他们便会去做一场分享,或者演讲,以此借机盘活库存知识。
最后,要强调一点的是,深度学习从来不是浅学习的敌人,他们反而是好朋友。学习是悦己的,更是乐人的,选择对的方法,选对赛道,那就向前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