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爱编程
《学习之道》精读

《学习之道》精读

作者: May枚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23:10 被阅读0次

    Day1

    №.1 本书导语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每天都耗费了许多时间去学习,然而结果往往不甚如意;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完了一本书后只记得书名,对内容一概不知;看遍了各种学习方法、指导书、知乎大V们传授的学习道理,却还是如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学习。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翻开这本书吧,它将教会你如何学习。

    学习方法领域的图书往往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梳理心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对学习进行本质探讨;

    另一类则是作者描述自身基于经验的一些学习方法。

    前者过于生涩难懂,后者则可能背离科学结论。而本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将心理学观点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融汇了大量的学习案例,提供了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喜欢学习并希望认真学习的人的书。相信我,这本书一定会是你书柜里相见恨晚的那本。

    №.2 今日导读

    已阅读

    你有没有想过勤奋可能会对学习产生阻碍?

    你是否曾在休息时获得灵感?

    劳逸结合蕴含着哪些科学依据?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展开学习方法的探寻之旅吧!

    №.3 开启大门

    已阅读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用简短的时间来看看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的个人经历。从小到大,她都对数理课程深恶痛绝。在少年时期,读钟表都会令作者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地,年轻时的她也认为自己缺少学习数理知识的天赋,并对数学愈发厌恶起来。

    然而命运似乎偏要和她作对,她参军后成了美军通信部的一名陆军少尉,被安排参加了一个数学方向的电子技术培训。赌上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作者开始尝试重新学习数学。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学习,事情开始变得简单起来。作者从当年的数理低分狂魔,摇身一变获得了电气工程和电子计算机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如果你认为自己也没有学习天赋的话,那么请记住下面这句话: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

    当你遵循本书的具体建议前行时,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内在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将会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都会有长足的进步。那么让我们先从了解大脑开始,一起来推开这扇学习的大门吧。

    №.4 大脑的思维模式

    已阅读

    神经学家早已发现,人类的大脑中有两种思维模式:

    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的专注模式,像一个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

    休息状态下的发散模式,则更加放松,像个穿着拖鞋闲逛的小青年。

    由于它们是基于不同的精神网络模型,所以我们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中,简单来说,即“非专即发”。但两者之间的切换,可以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灵感,可谓二者是缺一不可。 如果将我们的思维模式比作灯光的话,那么,专注模式就是激光,“biu”地一下便直取目标而去,快速直接,能量集中。而发散模式则更像是手电筒,虽然光的强度弱了些,但胜在范围更广。其实,将两者都比喻成手电筒也说得通,专注模式是照在脚下的光,更亮,看得更清楚;发散模式则是照在前方的光,视角更宏观,看得也更远些。

    再来看看鸟儿是怎么进食的吧,它们在吃东西时会先啄一下,然后停下来四处张望,如此反复循环——看似是在两种模式间切换。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专注得出初步思路,然后在发散中被灵感击中。二者有先后,且可构成循环,有点类似“学”和“思”的结合。只会专注而不能发散,那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一味发散却无法专注,则往往是空有想法却没有深度或不切实际。

    综上,发散模式具有自由意志,适合理解新事物;而专注模式懂得更多的套路,适合在已知领域解决问题。

    №.5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已阅读

    (一)专注思维

    专注思维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把精神集中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就像一飞冲天的火箭般把想法传送出去,在脑内的知识脉络体系中横冲直撞,最后带领我们冲破复杂问题的大气层,到达真理的彼岸。但值得一提的是,专注模式是在现有资料上展开调动(一次性数量有限),再经过推倒、转换,得出答案。所以说,它是缺少创造性的。它只能沿着你以前走过的路继续向前走,而无法分出另一条你没走过的路来。

    专注思维适合挖掘信息。启用专注模式,常常因为已经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当你专注于某件事物时,清醒专注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这些信号会奔向与你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有点像章鱼把触手伸向它的四面八方,去摆弄那些它正在关注的东西。章鱼的触手数量是有限的,你的工作记忆也一样,只能同时处理有限的事物。

    专注模式的“循规蹈矩”也会带来思维定式的问题。人们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陷入错的思考方式。如同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只有增加自我认知,多储存知识,才能让错的旧观点“改过自新”。

    (二)发散思维

    在看完专注思维后,我们再来看看发散思维吧!

    发散思维适合建立联系,带动大脑协调运作,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

    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互相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这种时候的大脑就像是飘散的柳絮,风一吹,它就能从企划案跳跃到今天晚餐吃什么上去了。有时我们被一个问题困扰很久找不到思路,在你放松下来看看窗外,冷不防地一个新想法冲进脑海,这种灵光一闪带来的欣喜如同在炎热夏日里喝了一杯冰爽饮料,这就是发散思维在起作用了。发散思维在脑内自由穿梭,并把看似无关的想法连接起来,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大脑以开阔得多的视野俯瞰世界,可惜它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听从命令去打开或关闭。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处于集中状态下,发散模式就是被屏蔽的,所以抛弃那些紧张和焦虑,来放松点吧,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拓展

    克服拖延对学习格外重要。“再过十分钟,我就去学习/工作!”这句话时常会从我们自己或者旁人的口中说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半小时后,我们还坐在原地一动不动,早就把该做的事情抛到脑后。 拖延会减少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的时间,思维基础七零八落,精神模型模糊残缺,无法在知识体系中建立联系,发散思维从何而来,如此这般也会增加自身的压力。 如果你在拖延,不妨尝试如下方法:关掉手机或任何干扰源,用计时器设定2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专注于任何一项任务,不用担心是否完成它,时限一到就停下来奖励一下自己。之后审视这25分钟的成效时,你甚至会对自己有全新的认知,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如此高效。 关于如何有效处理拖延,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讲述。

    №.6 转换一下

    “托马斯·爱迪生”显然是个我们每个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们初高中对议论文手足无措时,常会不厌其烦地把爱迪生发明灯泡的事情说上无数遍。他一生中拥有的专利多达1000种,爱迪生令人惊叹的创造力是否也与转换思维模式离不开呢?

    其实如何转换思维模式的答案很简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出门散个步、打个盹、玩个游戏,就能迅速地让大脑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为之。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如同照射进黑暗领域的电筒,让光芒充斥在你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并在你重新回到工作时给你一份迎面跳出的解决方案作为惊喜。

    我们继续回到爱迪生的故事上来,要知道每一个成功的发明家在成功之前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每抓住一个错误其实都是往前进了一步。不过如果你指望发散模式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这个愿望可能有点渺茫。解决难题如同攀越高山,发散模式只是你中途休息的大本营,漫长而艰辛的多数时间还是专注模式。

    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思考特定类型的问题时,可用的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你专注太久迟早是要分神的。这种时候,和别人聊聊天,站起来活动一下绝对是个提神醒脑、恢复意志力的好办法。

    “这道题肯定是选B,不对好像又是选C,那该选B还是选C呢,还是坚持第一个想法选B吧。”做作业或者考试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然而,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接受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会严重影响你的思路。

    显而易见地,迅速转换到发散模式上可以避免思维定式的干扰。根据近期的研究,眨眼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性地断开与专注模式的连接。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的话,最好的时间段还是在发散模式中。你必须在专注模式中空出时间,让神经模型得以巩固。一下子吃太多只会撑死,如同对待你的胃一样,你也需要给大脑消化知识的时间。

    学习钢琴的小伙伴一定会对这个空出来的时间深有感触,当某段旋律因为各种原因怎么也学不会的时候,你第二天再去尝试,往往会发现昨日笨拙的手指今天好像可以弹得非常流畅了。

    这么说的话,关闭专注模式进入发散模式好像也不是很难,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但也总有类特殊人群难以从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

    自制力很强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脑海里就好像有个定时闹钟,不时地提醒他们去努力学习。如果你不巧正是这种类型的人,那么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技巧:重视倾听。把同伴、朋友或亲人的意见放在心上,他们会在你达到临界值时提醒你去休息。

    工作狂

    在此不得不告诉你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那就是人醒着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有毒物质,而在睡眠中脑脊液将会冲洗掉毒素。现在体会到睡眠的重要性了吗,它就像是我们的桌面清理大师,把清醒的那个“你”关机后再清除大脑中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所以,如果学习中的你感到疲倦,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睡觉。相信很多人都有临时抱佛脚而考前通宵看书的习惯,在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后,可千万不要这样做了哦。

    №.7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是人脑对经验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两种主要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它就像大脑中的一块黑板,你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记录和思考那些还未明确的想法,譬如记下一个电话号码或者完成简单心算。很显然,你可以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这也就意味着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只是暂时被使用,在之后又会无影无踪。

    与之相反的长期记忆则可以看作仓库,只要把信息放进这个仓库,它们一般就会永远待在那里了。不过信息很容易被埋得太深,这时我们往往找不到它的踪迹,因此我们的大脑最好时常去找找看这条信息还在不在,以保证今后需要时能找到它。

    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显然需要花点时间,最好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就和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类似,一晚上重复20次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的效果来得好。

    №.8 穿插学习法

    穿插学习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而不是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为了学会一种新技巧而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练习是正常现象,但在完全理解之后,仍然持续不断地练习被称作过度学习。

    成功解题带来的良好自我感觉常常导致我们不断地去练习一个已经掌握的技巧,这也是学习中常见的能力错觉之一。这不但会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副作用。

    只关注一个技巧的结果就是这个技巧作用会被无限放大,你将会执着地认为不管是什么问题都能运用这个技巧解决。它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任何问题都能从这个口袋中找到答案。尝试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都知道针对不同问题是有不同解题技巧的。

    为了避免过度学习带来的副作用,我们应该开始穿插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一旦理解了概念“X”,我们的学习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别的概念上,过几天再来回顾概念“X”。

    除此之外,穿插学习还可以避免照猫画虎的学习错误。这种错误通常是指在写了两三道同样类型的题目后,我们开始不去思考而照搬前面题目的解法来写题。

    那么,在练习中遇到难题怎么办呢?通常说来,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种:

    按顺序逐步推理(序列式思维)

    跟随整体直觉判断(跳跃式思维)

    这是两种相对的思维方式,前者关联专注模式,后者关联发散模式。而大部分的难题都是由直觉解决的,因为它们与你熟知的事物截然不同。不过,你需要通过专注模式对直觉给出的答案仔细验证,因为直觉并不总是对的。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在遇到难题时最好的方法其实是让自己放松点,去休息一会。你可能很难想象,许多科学家们的创新性科学突破,都是在外出散步时偶然灵光一闪的。

    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不过每个人平日里学习的东西肯定不止一样,如何在这些事情中合理分配时间进行思维组块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轻重缓急来规划任务量。

    №.9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思维模式以及思维组块的概念,作者对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方法做出了详细解释,并就穿插学习法和如何解决难题进行了展开。

    关键词:

    专注思维,发散思维,穿插学习法

    要点:

    发散模式具有自由意志,适合理解新事物;而专注模式懂得更多的套路,适合在已知领域解决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出门散个步、打个盹、玩个游戏,就能迅速地让大脑切换到发散模式。

    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期记忆显然需要花点时间,最好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

    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思考与讨论:

    看完今天的内容,你对学习的印象是否有了不同的见解呢?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也体会过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不同的功能呢?在使自己放松的时候,你通常会去做些什么呢?你觉得书上所说的穿插学习法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尝试着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将它复述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之道》精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wn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