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5
今天接着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第十章剩余及第十一章 后续研究 P219-228。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明确指出了研究的主要目标,即把对学习的研究发现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其主要路径是通过四个领域:通过教育材料、通过职前和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项目,通过国家、校区等层面的政策,通过公众(包括媒体)在内的体验而得来的学习与教学的大人概念,使研究观点得以过滤。
促进学习科学研究成果向课堂实践转化是理想的目标。然而,实际上,把研究与实践对接,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阻碍。
1.教师重实践轻研究。相当多的老师,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持有一种冷淡的态度和观念。这种冷淡来源于一种经验传统,即把教学降低为技术层面的操练,而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更加深入的反思。这也是旧学习科学的典型特征。
2.教学科研成果抽象,难以转化。与教师重实践(怎么做)的现状相对应的,是教学科研专家专注于研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理性、科学性,但无论是研究的语言体系还是科研成果都较为抽象,对于在科研门槛之铁一线教师而言,有距离感,因此也就难以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中加以有效的运用和转化。
3.教学科研与老师缺乏合作。科研与教学缺乏实际的合作,是教、研分离的主要原因。教学科研,以高等教育学术化的体系进行操作,较少与教师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践。即使使用到了实证研究、抽样,其代表性也并不足以满足不同教学实际的需要。
要解决教、研相分离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科研专家深入到课堂,与教师加强合作。譬如当下有一些中小学附属于大学院校,就可以借高校的学术研究进行系统的研究合作。而另一方面,更具有可行性的是,倡导教师自身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自身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以一种科研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课堂转化。
而教师怎样才能同时成为一个教学研究者?
一、勤于阅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既具有教学所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心理学、认知论,尤其是科研工具,如科研基本常识、技能与方法。这些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培训,但知识结构的构造,还需要啃读的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积累信息。
二、敏于观察,从实践中提出真问题。
只要留心观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会出现无数的“问题”。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会造就教师不同的应对。把问题等同于麻烦、负担者,一心想着尽快解决问题,可是问题会越来越多,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问题,严厉惩罚可能会立马见效,却也会带来更多的后续问题。而把问题当作改进教育教学机遇者,则从问题中获得成长的契机。而什么样的问题值得研究?譬如,在碰到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学习成效比较低的问题,是思考用什么技巧方法,让学生认真听讲?还是思考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何以来真正调动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是那些实践层面上的技术问题,还是影响学习本质、教育规律的大问题?后者的价值,远远大于前者。如果教师能够从实践中找到大问题、真问题,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理性、 智慧。
三、勇于反思,将研究与课堂进行结合。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将研究与课堂结合。这同时也是本书指出的,对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也是如此。期待通过这次课程,能够解决研究与课堂分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理性、科学的眼光去重新看待日常教学,提升教学智慧,促进真实的学习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