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老师两个字似乎早已变的遥不可及,仿若天空中那或明或暗的星辰,只能是一个遥远而又漫长的回忆罢了。
是啊,多少人毕业后,连书都懒得再碰一下,又怎会无端端的想起那些教过自己的老师们?幸而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时不时的总喜欢看看自己过去走过的路,听过的歌,寻觅过的风景。说起老师,我印象最深的应是他吧。
他是我初三时的数学老师,一米八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喜欢穿灰黑色调的衣服,爱运动,爱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两条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两排洁净的牙齿,自成一种温柔爽朗,连鼻子上方架着的金色框边眼镜似乎也开始跟着明亮起来。
据说他名气挺大,是学校专门聘请过来,辅导我们这些即将面临中招考试的学生们的,这些情况真实与否,目前已无法得知了,只记得,初一初二的时候,在学校好像是不曾见过他。
我当时所在的学校很小,初三也就只有4个班级,然而现在想想,这仅有的4个班级怕是也花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人虽少,成绩却和别的学校拉的很大,当时离中考仅剩下一年不到的时间,然而成绩惨不忍睹,一次考试下来,每个班数学成绩能及格的不会超过3个,而且这三个及格的学生,成绩也都在70多分左右徘徊。
第一次上课,他简单的做了一下自我介绍,我们习惯性的拿起桌上的数学课本,准备开始听他讲课,然而他接下来的讲话却引起了班级里不小的波澜: “今天我们不讲课,你们每个人写一个小纸条给我,上面要写上让自己最头疼的数学章节,还有,放学回家后,把自己初一初二的数学课本都给带到学校来,我们从初一的课本开始讲起。”
我们面面相觑,随即班里面便开始炸开了锅,
“初一初二都学过了,干嘛还要把以前的课本拿过来,不是浪费时间嘛?!”
“写什么让自己头疼的章节,写了还是不会啊,两年了都没学会,剩下这一年不到的时间,怎么可能学得会!”
……
他或许是早已预见到了这种反应,没有说话,只是站在讲台上,温柔的看着我们,夏日午后的阳光穿过窗台上的玻璃,低低的落在他的身上,显得异常的温暖静谧,本来叽叽喳喳的教室也开始在这静谧中慢慢安静下来。
虽然成绩不好,但毕竟还是中学生,听老师话还是很容易办到的。第二次上他课的时候,我们桌前都整整齐齐的放了初一初二的数学课本,一共四册。其实,对我们而言,与其说是听话,倒不如说是好奇,好奇他怎么把我们用两年都没学会的东西给教会,好奇他究竟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
他很满意我们的表现:“我很高兴,大家都把课本带来了,我知道你们有很多的疑惑,但是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把这种疑惑给放下,我有信心,中招考试的时候,我们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请相信我。”
我们面面相觑,虽然还有疑惑,但是看着他如此坚定的样子,也不免有些慢慢自信起来。
“其实真正使得你们成绩原地踏步的是害怕,对数学本身的一种恐惧,觉得它难,不好学。就像那句老话所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越是害怕,就越是学不好。你们并不笨,不然也不会从小学一直读到现在,也不会现在有机会坐在这里听我说这些话。数学也不难,找出你们手边的任何一张数学试卷,仔细分析一下,如果把自己会的全都作对的话,不可能不及格。粗心大意丢失的分数往往很多,所以我希望你们以后每个人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写到上面,没事经常翻一下,对自己会有很大帮助的。至于你们疑惑的,只剩下一年的时间,为什么不加紧学习新课程,还要去补习以前学过的东西?我只想说,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像盖高楼大厦,根基不稳,上面的建筑又怎么会结实牢靠?只有把以前没学会、没学好的,给弄懂了,学透了,才有可能把接下来的路走的更远更漂亮啊。”
他的这番话无疑等于给我们打了一针安定剂,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来四处漂泊的学习之心仿佛一下子有了安身之处,有他在,还怕什么呢。
在他的教导下,我们慢慢把初一初二的数学课本给过了一遍。晚自习的时候,他经常到我们班里辅导,不断的强调基础,一遍又一遍的告诉我们:
“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才是一切的根本,多揣摩上面的公式、例子和习题,一定得把课本看熟了,看透了。其实每张试卷上面,基础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占到百分之八十,把这些抓住了,考试绝对能在80分以上。”
他的这种方式似乎很有效果,仅仅一个学期下来,每次考试,班级里已经没有60分以下的学生了。我们越来越喜爱他,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课下没事的时候,也喜欢找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问他:“老师,别的很多老师都对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很好,为什么我觉得你对后排哪些不怎么学习的学生比对我们这些前排的还要好呢?”
他听完怔了怔,想了一会儿说:“其实学习成绩好的我不怎么担心,因为这么久的学习生活已经让他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模式和习惯。倒是那些经常在后排坐的学生,得不到关注,觉得自己不被关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考不上高中,在咱们这种小地方,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许只能去打工,用没日没夜的劳动换取微薄的薪水供养自己,想想这些都不忍心啊。只有多关注爱护他们,他们才有不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多拉他们一把,他们以后就可以读高中,上大学,或许还可以读研读博士,走出这个小天地,看到外边更多姿多彩的世界,拥有更好的生活啊。”
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动人的对于一个普普通通学生问题的回答和教诲。
中考的时候,我们没有让他失望,全班46个人,数学成绩全部都在80多分以上。
那天我在学校见到他,又如初见时的夏日,阳光很好,池塘里的荷花正开的繁盛,他在人群中满脸灿烂的微笑,定格成我中学时代关于老师的篇章中最温暖明媚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