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的不合群只是暂时不合群,因为我们最终都会遇到志趣相投的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
还有一种不合群的人是真正的不合群,他们不需要融入也不想融入任何群体。
1、
宿舍对门有个学姐,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拼命的人,她每天作息的时间大概是朝五晚十一。
早上在我还处于沉睡不知朝露的时候都会猛然听见“哐当”的关门声,然后看看时间,五点二十。
晚上大概十一点左右在我们准备洗洗睡的时候,又会听到熟悉力度的开门声,那是学姐自习刚回来。
学姐她们寝室都是学霸,我很佩服她们所有人。但学姐似乎和室友不一样,我对她与其说是敬佩更多的是惧怕。
她准备考中南财大的财经专业研究生,光是这个想法都足以让我望而生畏。经济类的书籍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生涩深奥,何况是财大的财经研究生。
但学姐的努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研究自习室她总是一个人抱着厚厚的资料啃到所有人都离开,她还在拿着面包当午餐继续啃资料。
印象中她基本没和人说过话,上一次我想咨询她一些问题,后来感觉她总是很赶时间也不大喜欢被人打扰就没再敢找她。
有人和我说,像学姐这样的人完全是沉入到学习中,很少会有朋友,也不会有人愿意和她相处。
谁愿意忍受一个整天只知道学习的人?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整天只沉入在学习中?
2、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读书不能死读,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巧。大家都一致认同为了读书放弃一切是不可取的,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读书机器。
这让我想起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主人公石泓。石泓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个数学天才,除了数学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但这也是这个人物最悲剧的地方。为了自己暗恋的人杀害其他人,为了不会有结果的爱情牺牲自己。
一个只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天才既是单纯又是可怜的,他的生活本可以就这样平淡下去,或许终有一天能被世人发现他的才能,从此他的人生也许会大放异彩。
可能人终究是群居生物,一旦对外界的事物有所期盼,这个最初遗世独立的人,他的不善于和世界相处只会给他带来悲剧。
而理解一个完全和人群脱离的人是非常艰难的,就像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学姐能够一个人坚持到现在,虽然很难和她相处,但她绝对是值得人钦佩的。
当我们看见那种只埋头干一件事的人总会在背后唏嘘:“这种人太可怕了”、“只会读书有什么用,人终究还是得靠一张嘴”、“这种人完全脱离生活,根本不是正常人”。
其实这反映的还是我们内心对不合群的抵触,我们怖惧的是被别人看作“不正常”的人。
3、
很多人都曾和我说,“你要学会和别人相处,人在社会总得学会交涉”,“一个人能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因为大家都不说我不合群而是性格孤僻。
直到有次在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一个高中同学发的参观考古的照片以及他写的洋洋洒洒的古文介绍,实在震撼。
那个同学大概是班上惟一一个没朋友的人,唯一的爱好是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星期能坚持课堂不缺勤,但班主任从来都不说什么,不是不管他,而是不知道怎么管。
虽然成绩不怎么出众,但他对中国的历史非常透彻。上历史课老师一时想不起来的小情节,他会直接在座位上替老师接着讲。
有次综合测评语文作文是有关历史的,他直接用古文写历史,然后全年级的师生都知道我们班有个精通古史的学生。
但这样的牛人也有怪癖,他不喜欢和我们打交道。唯一能引起他和别人说话的方法就是和他谈论历史,但我们班没有人能和他正常攀谈。因为他知道的历史知识远超过我们的水平,所以他的时间大都在看史书。
那个同学让我感受到什么才叫真的不合群,也让明白一个人原来可以活得这么酷。即使你真的很孤僻不被人接受或者也难以接受他人,也可以在这个世界倔强地精彩。
4、
就像最为人熟知的,和“不合群”、“孤僻”挂钩的梵高。后人都会唏嘘他命运的悲剧,但没人能否定他在绘画领域的价值。
即便最终他被现实的无奈和生活的穷困逼得无路可退选择结束生命,但境界的高度和现实生活之间,人往往只能择其一。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到:“至今我还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幸福观和世人的幸福观风马牛不相及,这让我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使得我夜夜辗转、呻吟甚至有的时候发狂。”
所以不合群的人只要有自己想做的的事,即便无法和世界和解,也能走出自己的人生。
至于他们的一生是否得当不该由我们的幸福观来评判。
和你一样依然在路上的南方小余
2018.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