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读哪些书帮助儿童成长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困惑的,但有时候儿童遭遇问题后,现实生活不可能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况且很多时候,儿童各自面临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些问题往往会出现在儿童的潜意识,堆积的多了,儿童成长就会遇到阻碍,给儿童造成身心压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在儿童潜意识层面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知识,阅读哪些书呢?
我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以供参考:
第一本是谢尔顿.卡什丹的《女巫一定得死》副标题是童话如何塑造性格。今年一年级新生中,仅我们班里,就发现四五个小朋友无论是与同学交往,还是上课秩序,认真听讲,与人交流沟通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经过仔细的观察,调查,家访等方式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也存在共性特征:留守家庭,离异家庭,隔代抚养。家长一再强调自己有工作要做,他们觉得孩子还小,不必投入什么精力,等到遇到问题再解决也不迟,现在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好了。这五个孩子基本家里没有藏书,有限的几本课外书也不是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书籍,他们很少看课外书,但对于手机小程序,小游戏却如数家珍。充分说明,如果家长没有长期培养孩子的意识,孩子的成长会滞后其他人。《女巫一定得死》会告诉我们,每一代儿童都会遭遇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贪婪,懒惰。这些儿童面对的重要问题都是儿童成长潜意识层面的根本问题,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儿童处理特定的问题。童话故事以曲折的方法揭示了儿童的生存困境,故事千方百计使儿童理解:同生活中的困难作斗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战胜困难。童话以独有的方式探讨了儿童身处的困境问题,鼓励和帮助儿童找到出路(书中主人公的经验,勇气,方法)从中获得力量,最终破茧重生。
第二本是干国祥,陈美丽老师研发的《晨诵课》,今年一年级新生家长问我,我们平常除了故事书还可以看什么类型的书?我回答:儿童诗。儿童诗类型的书首推《晨诵课》,因为它不仅能以儿童易懂的语言培养儿童的诗歌修养,而且这些选材都基于儿童心理学背景,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同时因为它还是一门课程,所以与课内的第一套大纲紧密联系,扩展了儿童视野。
第三本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书中一再强调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带给他们进步,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就像我们熟知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全才型人才。同时,作为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是不同的,在教育中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作为教育者,应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再推荐两本,我建议是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和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作者以第三视角,第一感受告诉我们有太多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作者开篇的论断就让人大跌眼镜: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使人避免思考的,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需要集中精神的,并且有时还是不可靠的。孩子学习更多依赖记忆,作者将思考相关的要素区分为外部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人们思考主要使用工作记忆从外部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作者还说:聪明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得来的,所以夸孩子要夸努力而非聪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为来学校》向我们展示了教育未来的美好模样。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书籍,学习力要比学历重要得多,人们将更务实,更注重自己是否树立了终身发展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并因此获得幸福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眼里看不到有血有肉的儿童,看不到存在差异的儿童,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现代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是内容,育是目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希望我可以为之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