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到某校听了两节课,一节物理,一节生物,发现几个班级这两节课都是按照问题展示,限时自学+自测,个人展示,集体讲评的大致流程进行的。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和一位主抓教学的专家型业务领导讨论有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位领导认为需要有模式,尤其是年轻教师需要入模,从入模到出模需要一个过程。
后来听了几次全市公开课,几乎身边所有听课的同行都发现,我市某重点中学教师的课,尤其是语文课,连一些普通农村中学老师的课都不如。后来得知,该校要求所有科目都要采用某种教学模式,很明显,若一次该重点中学老师的课不如普通农村中学老师的课还能理解,但几次听来都是如此,那就说明该模式不适合该学科或者该模式不适合上大场合,也许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应试很适用。但这种固化的模式的确没有了老师们的个性才华展现,也许是因为老师们还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再看我校,每天八点都有一个晨会进行管理、课堂教学的短暂回报,我个人理解这种教研更大程度应该属于管理范畴更确切些。教研,教研,尤其是研,既要有个人的深入钻研、实践、反思,更要有集体智慧的碰撞。就像一个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攻克某个实验课题,人多,目标一致,才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虽然教无定法,绝大部分年轻老师还是需要有人引领的,这样才能在教学路上多点方向感,少些迷茫感。
另外,在这个社会光速发展的时代,有必要把引领教师读书作为一个势在必行的教研活动,只有老师能静下心阅读,我们的教育情怀才会更厚重,教育目光才会更长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