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包治百病”这句话是林文采的学生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打趣的话。忧郁型天生气质如果能很自然顺畅说出这样广告式语言,那一定是因为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在生活中处处被呈现,被我们在内在感受到,所以就敢说喜欢说。
我们常常说对孩子做心理营养,养育出自信、和谐、自律的孩子。不只是可以对孩子做,在咨询和带成长小组中,我们也常常辅导案主和学员去给伴侣做心理营养。无论是亲子还是亲密关系,都被一次次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不信你试试。那,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公公婆婆或者其他年老的长辈,心理营养也会适用吗?
昨天是五一节,我们很多人会和父母长辈问候,互道节日快乐。在老师的助教群,有一位同学刚好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今天来看望公公婆婆,看见婆婆在餐桌边上贴着张小条,写着:“不要批评、指责,要肯定、赞美,认同。”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公公婆婆现在都是70多岁的了,在一起生活的50多年都是在争吵中度过了。从去年开始我带着他们学习并运用心理营养之后,两人的沟通模式有明显的不同,至少有一方愿意听另一方说话了,也能看见对方对自己的好。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真的觉得心理营养包治百病。感恩老师!”

看到一对70多岁的老人能如此与时俱进领会关系本质并产生关系的变化,让我非常感动和震撼!而因此也看到,无论男女老少,心理营养都是“送礼佳品”!
无独有偶,昨天早上和妈妈电话问候,寒暄家常后,我在电话中问妈妈最近爸爸怎样,我想身体啊脾气啊应该都温和很多吧。因为觉得爸爸现在越来越依赖妈妈,也关心妈妈,经常早上带妈妈去山上公园散步,会在家庭群分享妈妈的照片,看得出来那份连接和爱。没想到电话那头妈妈叹一口气,抱怨说爸爸脾气还是很糟糕,说上几句会拌嘴,闹得非常不愉快,前几天才吵了一次。说真我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这几次回老家探望父母我观察现在爸爸和我们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好了,指责少了,肯定多了,因为我们有意识用心理营养和一致性沟通的方法,他越来越放松,也会开玩笑了,小孙女也越来越喜欢老爷子。那爸爸和妈妈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决定今天耐心听妈妈说说。
妈妈向我抱怨发生的一件件小事,我仔细问他们的互动方式,就发现他们互相之间在互动中三个不做全做了,唯独心理营养不知道做。一个忧郁型,一个乐天和奉献型,看事情的角度完全不同。爸爸情感上是对妈妈有依赖的,但是他对人对事要求高,所以看不惯的事情多,就变成抱怨和指责。妈妈人情相对练达,但是一向不喜欢爸爸这样指责的模式。一听爸爸这样指责别人,首先不认同他的看法,就开始说教,说人家这样不容易啊,这么点小事你不应该发火啊,发火对身体不好啊,你看我是这样看的。。。结果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几句话就燃起来了。
我请妈妈去看,爸爸其实这样和她说他感觉不舒服的事,是很想得到她的理解的,就想有人听他说,因为妈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可以说的人啊。他可不是想听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的。他那么聪明,你这样说,他直接就知道你不认同他。依他的性格就开始更加恼怒。他需要的是肯定赞美认同啊,即便你不认同他,那就接纳他吧,但千万不要对一个忧郁型的人说教,那是会激怒他的。老师说过,千万不要说忧郁型的笨(说教其实就是暗指他们不行啊),他们绝对接受不了的。妈妈听到这就笑了,说爸爸真的是听她这样说越说越生气,然后两个人就都在语言和情绪上互相伤害。我请妈妈试试倾听,当爸爸有情绪时,也许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你不需要和他争论,听就好了,管住嘴。妈妈说愿意试试。
跟老师学习了心理营养,学习了天生气质,学习一致性沟通,这一刻突然看懂了父母的沟通模式。今天我第一次像辅导其他家长一样辅导妈妈,很开心她愿意听我说。拭目以待看看我的妈妈有什么行动:)
虽然几十年的夫妻之间互动模式非一朝一夕可变,但我已经看到了在儿女们一点点的影响下爸爸这个倔强骄傲的不服老先生的一点一点的变化,所以改变总是有可能的。
他们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不懂。如果学习了三个不做(不说伤人自尊的话,不说让人没面子的话,不说让人焦虑的话)做心理营养(尤其是肯定赞美认同,最容易做最有效,就像同学的公公婆婆那样),调整互动方式,老年伴侣关系也完全可能成为滋养彼此的关系!
注:心理营养指林文采博士原创的心理营养理念,主要有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生命中至重(重视),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