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
为了惩罚西西弗斯,
诸神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可是每当巨石要被推上山顶,就又滚下去了。
前功尽弃,永无止境。
元旦后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寒假开始写的,期末突然收不回心了,复习前,在微博里说着“什么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还怕什么期末考试啊”。大风实有,即使每次考前都带有小小的慌乱。
“且去学习”,这是我想象的求学最好状态
“只学习,按照自己的路线”,八九月的天气,早晚极其舒适的风让我相信地球宜居带是多么适合人类居住,开学后的八九十月,依然延续着高中时代那样的努力,从不再浪费时间记笔记,到使用思维导图、电子扫描。最后尝试写写论文......我想用一个月时间,找到大学甚至终身的学习方法。
那些日子,每天早中晚三次的图书馆“签到”,七点半闭馆前的准时离开,朋友圈里全是自习室的图片......。尝试和建立新的体系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我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时间”
写到此处,总觉得上面的话那么熟悉,总是在朋友圈里写些激励自己的话,总是思考学业和状态把这些设为私密。总是激励自己千千万万遍,这些句子也重复了无数次了。
二十岁前,给自己打上的标签一直是“努力”,别人的祝福永远是“加油”。以后还会是这样,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时钟表盘的刻度有规律地分隔着时间。
最好的状态,是定点定时的开始。时间的意义,就像表盘上的刻度一样,校订规律。平时的生物钟是这样的:六点半醒来磨蹭到七点,七点半出门吃早饭,留下十分钟慢慢走向教室,很少改过。就像现在一样。
每天提醒自己,“八点推送文章,现在开写,三二一开始......”。
有的时候,总是卡点离开自习室,即使等也要等待三十分钟。假期的时间,素面朝天的样子三天也不一定会写好一篇作文。时间的尺度,在不同情况下总是会存在不同的效果。
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鸡汤,最后成了写鸡汤的那个人。
一个学期更新一篇文章?我有时候会抱怨,写这种东西真是太难了,不是看着漂亮就行的, 不要太浅显,不能太幼稚,不能工于文笔,想想怎么直击心灵,怎么感同身受。即使一篇短短的小作文也不能轻视。
可能一篇文章需要改很久很久,写到读到某一段拍案叫绝说声“这段真是好”的时候。才会敢于让别人看吧。
“不敢去做永远是最大的敌人”,就像我现在发朋友圈还会屏蔽一部分人一样,总会有人比我思考的更多,比整篇文章更有见解。有人和我说“在现在的所有人中,你是写的最好的那个,就不应该害怕任何人的质疑”
最不应害怕的就是“班门弄斧”,因为 “弄斧”不是羞耻,而是传承。如果都在害怕别人的质疑,那么又有谁会再去“弄斧”呢。
请你一定不要停下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在想发一个英文朋友圈假装很文艺的时候,顺手打开有道翻译,然后复制一句“keep silence”。简单的问题跑去问别人然后回复一句“网上都有”“自己去查,问你室友也行”。在想做什么之前,最先想到谁最擅长,然后求人去做。
比如找我私聊的人,
会说:“在吗?”
我:“你想让我写什么…”
一直如此。
而不是想成为那个别人眼中“最擅长”的那个。
一年来自学过很多“特长”。即使比那些专业人士要逊色很多,一直自嘲不论是视频还是音频,还是绘画甚至写作。都是不专业的“低配版”。但是当我想做这件事的时候,都会自己去做,不会就去学。抱着“年轻人没有什么学不会的”这样的执念,才能成为一座挖不尽的矿藏。
“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
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
就像不同人便签里不同风格的诗一样,路总是一人走出一个样子,直到风暖花盛,柳暗花明,一直在走,总是没错。
加缪说:
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乐,
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
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网友评论